台湾旧大岗山派的重整与转型(二)
2009年01月24日 09:27佛学研究网  【
相关标签

战后新超峰寺的发展。

战争一结束,原旧超峰寺、龙湖庵和莲峰寺的僧尼大都各自回到大岗山上去重建了,新超峰寺虽分得广大田园和旧超峰寺的那尊古观音像,但由于数百僧尼住众的离去,空阔的寺院骤然冷清了不少。继梁开吉之后接任战后新超峰寺住持的开参,因身兼多处寺院住持之职,根本无心和无时间来经营新超峰寺的各种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处于中心无主状况的新超峰寺,“寺规松弛,住众逐渐放任,时生纷争。”于是,新超峰寺的管理人陈豹居士在1965年聘开参的徒孙释圆慈来寺整顿寺务。

释圆慈即教界熟知的能学法师,俗名陈达雄,1938年生于今嘉义县东石乡。1953年夏,在台南白河关子岭大仙寺礼开参之徒心清为师,落发为僧,此年他16岁。释圆慈出家前即喜好美术、漫画和摄影,出家后,鉴于本身关于佛教法义的知识十分欠缺,遂于1956年到新竹市郊释印顺所办的福严佛学院就读第一届课程三年。1961年,释圆慈服完兵役后再度进福严佛学院,就读第二届课程三年。他前后共读了六年,因此,是战后大岗山派新一代中极少数接受长期现代佛教思想训练的僧侣之一,而且也是大岗山派新一代中极少数追随佛学大师印顺和演培两上人的本土僧侣。在出任新超峰寺住持之前,1963年,他曾应聘成为台中南普陀佛学院第一届总务主任兼佛学教师;1964年,他兼任第一届慈明佛学院的训导主任。1965年,他应聘至新超峰寺整顿寺务。

由于新超峰寺的寺务原非释圆慈的志趣所在,所以,1970年,释圆慈赴香港进能仁大学文史系就读三年,随即再入香港珠海大学文史研究所就读。1975年,因师公开参往生,释圆慈回台奔丧。期间,新超峰寺管理人陈豹三次走访,遂于1976年春辍学,正式晋山为新超峰寺的住持。然后,他致力于残破旧寺的更新和扩建。1989年,他在大殿后方修建了一座二层楼的现代佛殿,上层为观音殿,下层为餐厅,两边配以僧寮,全部是宫殿式建筑。

新超峰寺自战后迄1966年,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可以说,中心无主,寺务不张,乏善可陈。因此,晋山之后的释圆慈,除了寺宇硬件的更新和扩建之外,对外弘法的方式就是大量译写白话佛经,普及社会大众。不过,此一弘法的成效则尚待评估。

此外,由于他是战后旧大岗山派的僧侣中少数曾长期就学于印顺和演培两上人的学院的,而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已是当代台湾佛教思想的主流,假如从他对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推广来看,则释圆慈的表现不如预期之出色,甚至可以说,还未到让学界重视的地步。至于他勤于参加教界活动、大量摄影、保留影像数据,的确值得肯定,但具体的整理成果仍待进一步观察。

目前,新超峰寺的登记资料如下:

1. 管理人兼住持:释圆慈(1938年生,大学毕业)。

2. 组织形态:管理人制。

3. 管理人继承惯例:由原管理人推荐再经信徒同意。

4. 住持继承惯例:由管理人聘请再经信徒同意。

5. 登记信徒人数:38人。

6. 主祀佛像:释迦牟尼佛。

7. 本庙基地面积:1.8290公顷。

8. 建物面积:100坪。

9. 寺中住众:(僧)有释圆慈共一名,(尼)有天会、天慎、圆杏、圆明、天护、圆直共六名。

可以看得出,新超峰寺的住众不多,寺务有待突破。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作者: 江灿腾   编辑: 王丽君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