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构成学士尼集体出家的重要动机,不仅反映这些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并且也显现近来比丘尼生涯的实际转变:一个都市化和事业化的僧侣生涯已经成形。梁湘润出版的《台湾佛教史》在列举战后台湾佛教的发展与转变时,即举出两项非常有趣的指标:比丘尼开车和比丘尼经营佛教文物处。梁湘润似乎认为比丘尼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或者是远离尘世的,但是当代比丘尼的活跃却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在国际会议上,常见具有博士学位的台湾比丘尼在台上发表论文,而筹划执行整个会议的比丘尼,则佩戴手机、麦克风,遥控整个会场的进行。以往人们常见瑟缩于市场一隅托钵的尼众,以及车站墙角下,一橱杂乱无章的善书,如今台湾比丘尼则定期于国父纪念馆举行讲经法会,手提电脑、传真机、手机、书包,奔波于佛教出版社和校园之间的比丘尼更成为台湾的街头一景。和以往凄清的丧葬场地不同,现在都市道场与证券公司与广播电台比邻而居,为上班族提供一个午间暂时休憩心灵、享受免费素食,下班后学佛、习禅的方便。而穿梭其间的男女志工如众星拱月,分担许多杂务,使比丘尼专职仪式和修行指导等工作。台湾比丘尼的能文能武,于台湾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除了第一位博士比丘尼恒清法师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之外,慧岩、依昱、依法、依空、见晔、见咸与昭慧等法师亦分别任教于各大专院校(同辈僧众方面则仅有惠敏与慧开法师担任正式教职),此外还有无数的比丘尼投入推广佛教教育。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的比丘尼担任专业辅导监狱受刑人,还有长年从事盲胞教育的证莲法师,创办爱盲协会。除了传统的幼儿园,有的比丘尼也经营中小学生的课业辅导班;香光尼寺的比丘尼开始教导失学老人的识字班,小区的佛学班,教材均以佛教经典为教材;灵鹫山无生道场的尼众建设世界宗教博物馆。此外,无数的中小学老师,每天在教室黑板上抄录证严法师的一句话,作为学生的道德教育。一扫以往出世离群的传统形象,台湾比丘尼成为推广现代佛学教育的重要执行者。
1990年由《福报周刊》举办的全台湾十大佛教领袖调查,最能数量化的显示台湾比丘尼社会形象的改变。这是第一次进行的全台湾性调查,而且仅此一次。《佛教周刊》邀集岛内16位著名佛教学者、佛教杂志主办人、佛教艺术家、记者和教界长老组成一个评审团(清一色男性),针对近年来佛教界的发展,选出十位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佛教领袖。这十位佛教领袖的排名与入选主要贡献,依次如下:
(1)证严法师(尼):“以一介弱女子”创办慈济功德会、建立佛教慈济医院和医学院。
(2)达赖喇嘛:以世界级的佛教领袖身份荣获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