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寺建筑美学的百年思维(一)
2008年12月30日 10:35佛学研究网  【
相关标签

一般人很容易混淆“佛寺建筑”和“佛寺土木工程”这两个概念,以为不论好坏美丑,盖成了一间佛寺,就叫做佛寺建筑。这在建筑美学上是讲不通的。因为所谓“建筑”就是先要具备“艺术性”的条件,通俗一点(据台湾大学城乡与建筑研究所夏铸九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那种“盖得很好又很美的房子”才叫“建筑”,否则就叫做土木工程。这一区分是很要紧的,不然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非主题的“佛寺土木工程”上面,反而忽略了真正要讨论的“佛寺建筑”。

一、评鉴当代佛寺建筑基准的四要件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底下可分为几个方面来谈:

(一)评鉴佛寺建筑,首先必须注意到有无技巧性的突破。亦即作品的好坏,有无建筑技巧的突破,应列为观察的重点之一。因为技巧的突破,是代表一种新发展,具有文化和历史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所以不可忽略。就像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竖了起来,就是技巧上一大突破,所以具有开创新建筑美学的里程碑的意义。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论技巧上的突破或者材料方面的特殊效果,都只是条件之一,是所有建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佛寺建筑除了“建筑的”必要条件之外,还须“佛寺的”相关条件才行。这也就是下面一点要谈的。

(二)必须注意是否符合佛寺建筑美学。因为佛寺建筑不只是一个建筑而已,它是作为宗教信仰的活动场所,所以应该有其特有的宗教象征,它的外貌造型和内部装饰,不但要符合本身的教义思想,还要具备艺术美的条件,能为信徒强烈认同和衷心鉴赏才是成功的作品,否则就是失败的作品。比方说,过去禅寺的建筑、戒律寺的建筑、华严寺的建筑,都有本宗新的思想在指导,才形成新的风貌和新的功能结构。

(三)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符合当地佛教信仰特色的主体性。为什么要具备地方色彩的主体性呢?这是基于佛教信仰是具有发展性和地域性的特质,因此将佛教文化的特定时空因素带入佛寺建筑的美学要素,不但是需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这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佛教艺术史的书来看,就马上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台湾地区的佛教信仰文化,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边陲的佛教文化,所谓边陲佛教文化,是指非传播中心,只是传播末端的接受者,缺乏本身的原创性和主体性。这在过去的情况可能如此,但当代的台湾佛教已高度发展,并影响到世界各地,本身已具有中心文化的特色和对外发展的实力,所以也应有相应于这一新发展的新佛寺建筑。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江灿腾   编辑: 李雅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