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徘徊在殖民化与去殖民化间
2008年12月19日 12:16佛学研究网  【
相关标签

台湾近百年来的佛教史之探讨,不应只是学界常见的套概念游戏,也不宜只一味沉溺在单一狭窄的教史之考辨,而应放大视野来观察其涵蕴的丰富内容。

特别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台湾在东亚文明变革史的范围内,曾历经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并受其近代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了解其对台湾本土佛教发展的巨大冲击或所带来的重大变革,也是颇值得我们来回顾和检讨的。只是其中所涉及的“殖民化”与“去殖民化”的问题,特别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所在。

此因在近代亚洲发展史上,曾一度据有并实际殖民统治台湾本土达五十年(1895-1945)之久的日本帝国政府,在其统治台湾以前的本国发展,迄十九世纪中期为止,虽以来自西邻中国大陆汉学(包括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内)的影响为最大,然后才是近世欧洲荷兰输入的“兰学”之重要洗礼。但自甲午战役之后,举世便开始注意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日本,已因其大量接受欧美西洋文明的洗礼,致使明治维新的绩效大显──不仅国势强盛足以击败强邻满清帝国,并且社会文化的成就也同样炫耀夺目。于是随着与中国清廷作战的辉煌胜利,一跃而成为亚洲各国向其学习西化成功经验的典范。

但对台湾本土来说,这样的日本帝国政府,自其在甲午战胜并占有台湾之后,便以新殖民统治者兼新文化指导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在这块土地上,并开始展开其改造台湾的土地、人民、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礼俗和其他各方面的文化传统等。

问题在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由于种族、气候、生活方式、生命礼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彼此在认知、价值观或民族的自我认同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并且,尽管这些差异绝大部分,固然可以透过诸如政治权力的强势支配、经济的诱因、教育的潜移默化、有效的社会控制等措施,加以拉近或加以改造。但其中有些差异似乎是难以改造或拉近的,例如所谓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的认同等。于是,作为一个观察者,也将不得不也面对这一课题。亦即在以上所涉及的这些社会现象当中,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到底有哪些现象其实是可以被异文化所改造的?或者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到底有哪些是难改造的以及为何会有些是难改造的?

只是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反省,身为被殖民者后裔之一的研究者,固然不能默认殖民者曾施暴的残酷和刻意种族歧视的不当行为;在进行相关探讨的同时,必须也能凸显被殖民者力争上游的能动性和台湾本土佛教呈现的主体性,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唯有能兼顾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双方的不同历史面相与价值观,才较能呈现历史的真貌。而本文的撰写,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江灿腾   编辑: 李雅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