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日月如梭,沧海桑田,变化之大,古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今后,随着高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等,变化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种宗教信仰直面相对,何去何从,千姿百态。面对新的千年,两岸佛教何去何从?两岸佛学研究与教育如何交流、发展?笔者以为,尽管古今有异,佛教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追本溯源,温故可以知新,借鉴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借鉴中了解古代长安佛教的发展特点,应有所启发,不无裨益。
大致说来,以唐末五代为分界,中国佛教历史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一千余年,是从佛教传入到兴盛的时期;后期一千余年,是在前期已经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在前期,特别在二秦、隋唐时代,长安是这一时期的译传中心。长安佛教之最大贡献就是各个宗派的建立,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在这一千多年中,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命力,若以长安佛教为例,则表现在学术性的特点上。发达的佛学研究与教育的兴盛对长安佛教发挥了指导性作用,而由于长安佛教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指导与促进了全国佛教乃至北传系统佛教的兴盛。
那么长安佛教兴盛的原因何在?
首先,长安佛学与长安文化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那么“水”如何?源头何在?亦即长安佛学寄托在什么样的文化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