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2月3日下午,来自德国圣本笃修会的古伦(Anselm Grün)神父,在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主任牧师卢俊义、许淑英伉俪、令嫒卢悦文小姐、德国四塔出版社版权主任威博斯女士、台湾南与北文化出版社主编吴信如小姐(德文翻译)、范瑞薇与教友牧力先生的陪同下,到访本院与昭慧、性广法师进行跨宗教对谈。
古伦神父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与心灵导师,具有神学、哲学与企管博士学位,在圣本笃修道院担任经营主管30年之久(德国圣本笃修道院已有1200年历史,共有33个事业体,300多位员工与修士),其著作高达300本,被翻译为30多国语言。由于他对社会心灵与教育辅导所做的贡献,而于2007年获德国巴伐利亚邦政府颁发“十字功绩勋章”。古伦神父已有多本著作译成中文,此行乃应南与北文化出版社之邀请,来台布道。
是日下午3点,古伦神父身着一袭黑色道袍,带着亲切慈蔼的微笑莅临本院,在参观法印楼大殿、导师纪念室、图书室之后,于岚园观赏本院之英文简介影片,然后与昭慧、性广法师进行“冥契经验的宗教对话”。
古伦神父首先表示,在德国,一般以为佛教只是内在修练的宗教,他很高兴看到佛教也在做社会参与的工作。他个人在德国曾学习日本禅宗七年。德国圣本笃修院有一位修士,同时也是禅师,建立了一处默想中心,有越来越朝向佛教的倾向。古伦神父观察发现,许多灵修者禅修的目的,是在追求其个人与别人的不同,而非为自己的有限性感到谦卑。神父主张,工作与灵修应该要平衡,要透过工作,才能看到这个人的灵修境界,是不是真的。
昭慧法师回应道,从原始佛教经典来看,佛陀与社会的互动是很密切的,佛陀规定每日乞食的托钵制度,这使得比丘们必然要与社会互动,从而了解民间疾苦。佛陀本人也本诸“护生”理想,而对当时的政治人物有所建言,对阶级严明的社会现象有所批判。由于众生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病根在于我执,因此佛陀教比丘们体会身心的无常、无我。这不能单靠理智了解,还必须依内在的观照,方能破除我执。
但许多修行人就只在内观下功夫,甚至认为社会参与是一种干扰,会导致心性的“庸俗”。但是这样的看法,也只是让他们的我执更加强化,离圣道更远。长年修行无著,就更是抱紧内修功课不放,其他一概视同闲岔。他们未必是为了“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但如此确实会形成了一种“只顾自己”的心理习惯,就更不习惯去关怀众生了。
另外,古伦神父也提出东西方宗教对“无我”的诠释,以及冥契经验的不同。他认为,佛教“无我”的状态,在基督教本笃会来说,就是献身给人群、上帝;如果没有献身给人群,就不可能献身给上帝。他曾禅修七年,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经验。初世纪天主教有一种声音与呼吸配合的灵修方式,吸气时念“耶稣基督”,呼气时念“求祢垂怜我”。在达到最寂静处时,将充满了上帝的爱在里面,这种体验似乎与佛教的最寂静处——空,有所近似。欧美不少禅修者,在达到完全净空的境界之后,却变得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