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标题,形容对学院的感受决非空穴来风。从2002年初截止2007年岁末,我已先后四次来学院参学,这样的机缘,于身在彼岸的我们是不容易的。透过在僧团中和师长、同学朝夕相处,感悟到许多书本里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无论是教义的理解还是修行的实践,都从当初的懵懂而逐渐清晰。而其中,学院的管理尤其值得借鉴,以下就着几个层面来论及。
一、高透明度的僧团
佛陀成立教团以后,随着僧众人员的增多,出现一些因集体共住而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为了营造彼此之间清净的修道环境,佛陀制订波罗提木叉(学处),可以说是僧团中最早的共住规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在向前发展,无论是文化、环境、风俗……与佛陀时代都相去甚远。照搬2600年前的古僧团生活规则,是不现实也是滞碍难行的;当今的僧团应当如何立足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参照“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因缘,而制定出符合现实需要的共住规约?这是现代僧团的首要任务。而就目前传统寺院的运作模式来看:禅宗丛林继续高悬祖师清规;律宗道场、净土道场也不外乎是沿袭明清旧制,仅在规约中加入几条不可以看电视、不可私自上网等条款,以抵制现代精神鸦片对住众的侵蚀,这是寺方以为的现代规约。形式走教条主义、修行凭经验主义,这样的保守氛围下所培养的人,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缺少智慧和创造力,独善其身尚且艰难,遑论是兼善天下!照搬农业时代的章程,来管理工商时代的现代人,无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况且当今的管理条则划分更细致,兼顾面更广,一部清规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世间的人都在进步,我等修道人岂可纯依古法来应临万变?
在弘誓学院,刊登在《师生手册》上的章程,从行政组织到修学规则,都有详尽的条则和说明,甚至于学院的收支,详细在《弘誓双月刊》上皆公诸大众(过去教内的刊物只有公布信徒捐赠的金额,却未见会计帐目公开),这样的行事作风,如若没有坦荡的胸襟是难以做到的。学团的住众来自四方,既有常住十几年的老众,也有刚刚加入的新众,我是属于短期参学的。但无论是新、老住众,在学院都要轮流担任日常生活的六种执事,不会因为资格老、学历高、能力强就有例外。(彰妙法师与我却因为参学时间有限,由于昭法师慈悲护念,要我们把时间尽量用在学习上,而未轮职)。另外,学团举行的寺务会议和院务会议都会通知我们参加,法师还鼓励我们发表意见,让人觉得就像律典中所描述的,无论何处的僧人进入僧团的地界,就成为僧中一员,而无任何的隔别。光是这一点就很难,因为它是与人性的排外特质相左的。
学团会议除了事务的安排,也会处理一些人事的纷争,昭法师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运用律典中灭除诤事的“七灭诤法”来裁定,透过僧团的威德,个人所犯过失依律惩治。虽说是古为今用,却是非常有效率,因为从古到今,人性的弱点离不开贪、嗔、痴。召开会议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所有的住众对学院的管理运作有充分的发言权。提出意见有正常管道,就杜绝了私底下的窃窃私语,从而免除了是非不断的困惑,以保持僧团的清净。
二、自由的学风
学团课程的日课,是同传统道场一样的早晚课诵,但是内容每日不尽相同。法师的初衷是考虑到:常住的同学如果离开学团去其他道场,不至于在法器、唱念上与人脱节。所以,课诵的内容既有传统的楞严咒、大悲咒、弥陀经等既有项目,又有《成佛之道》偈颂等新增加的内容。晚课结束后有一小时静坐时间,院长性广法师在学院时,会跟大众一起静坐并指导禅修。
除了每月有五天是学院对外的集中授课时日,余下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个人的学习计画。在这里没有因佛菩萨纪念圣诞而隔三岔五举行的大小法会,每年除去四月的浴佛法会半天和七月的地藏法会一天以外,再无其余的法会安排。佛教是一个注重内心体验的宗教,作为修道者个人来说,每天需要一定时间做一番心灵整理的功课,这样的思考过程是必需而有意义的。但是,一些道场的主事者担心住众闲来无事,横生事端,不便管理,故而把每日共修的课程排满(如诵经、念佛等传统的形式),美其名曰:“让你没有时间打妄想。”用身体的疲倦来保持头脑的空白,这样的空白不是清净而是愚痴;长久以后,不但丧失思考的能力,最后连善恶都无法区分。未来,随着出家众素质和认知力的提升,这样的“愚民政策”还会有效吗?所以改变是必然的,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