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寺建造前都要请勘舆家看风水,进行所谓“寻龙点穴”。要求要阴阳交会之穴,其阴指水,阳指山,即要有山环抱,山如龙脉,又有水口,流水口气,“局圆,气壮”为佳地。如台北县五股乡观音山下的宝缬禅寺,三面环山,正面临水,面对基隆河与淡水河交汇处,山明水秀,风景幽雅,在堪舆学上称为“三水朝堂”的风水宝地。彰化县花坛乡岩竹村的虎山岩,在八卦山的西北麓,左右依山环抱,绿阴满地,在地理风水上属于虎穴。彰化县溪湖镇凤山之麓的凤山禅寺,依凤穴而建。此处环境绝佳,视野开阔,特别在大悲殿后极目远眺,清风徐来,让人精神抖擞。南投市八卦山之阳的碧山岩寺,山上常绿,地如梳形,左拥茄、右挹大虎两山,亦为佳地。南投市福星里的慈世寺,因一地理师见此地理风水奇佳,遂在此处建寺而居。
台湾的佛寺建筑也讲究灵地,以有灵异现象出现为寺地首选。台北市万华区的龙山寺的建造,据传与二百多年前有一位泉州来的船夫有关,当时这个船夫要去景尾购买藤木,经过艋时,在现寺址休息。离开时忘了将香火带走,那天晚上有人瞧见那边也有磷火般的火光,原来是香火系在竹枝上,随风飘动的结果,香火上写有“龙山寺观音佛祖”七字。附近居民就将香火安置奉祀,后认为极为灵验,前来参拜的人日增,遂建起了龙山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龙山寺中殿与右廊均被飞机炸毁,惟观世音佛祖丝毫无损。消息传出,远近信徒都来参拜,并再次重修。台北市中山区北安路的剑潭古寺,其建造之由,据传因乾隆年间有一僧人荣华和尚路过此地,遇一蛇挡路,以卜筮占凶吉,大吉,便在此地建寺。后又有白衣大士托梦,将有八只舟楫从上海经过基隆,可解决建寺费用,后果然灵验。台中县清水镇的紫云寺,其创建因缘,传说建寺前有一来自泉州人,途经紫云寺现址,于大榕树下休息时,将所带观音菩萨香火悬挂于树梢,行前遗留树上,入夜后大榕树光芒四射,附近人大为惊奇,前往探询,只见菩萨香火,观音菩萨灵异感应的事不断,前来参拜人潮如流,由此就有了盖寺之举。云林县斗六市湖山里的湖山寺,创立前是荒山野地,传说一位在此垦荒的林克明居士笃信观世音菩萨,一日见一白衣女子在附近溪边洗衣,又突然消失,一连数日,林克明认为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便在菩萨现身之处建一小岩,上题“南无观世音佛祖”六字,朝夕膜拜,灵异显著,使信众云集,遂盖此寺。嘉义县竹崎乡内埔村的香光寺,其建造原因据记载是清光绪初年时,村内有姓林的村民供奉一尊来自唐山的观世音非常灵验,村人请求林家能将菩萨让所有村民礼拜,于是在现址搭堂,最终建成此寺。南投县埔里镇的久灵寺,其建造缘由起于早年一对夫妻携子来此搭草庐居住,将随身携带的佛像在此安奉,出现种种神异现象,如以此处香灰治病可痊愈;草茅顶上所结虎头蜂窝不但不叮人,还对前来参拜之人迎送往来,所以信徒日增而建起了此寺。也有的因显灵而香火日盛使佛寺得以不断扩充的。如嘉义市民权四路的地藏寺,原来仅是一个小庵,日据时代早期,有一患小儿麻痹症的人在此处摆了小冷饮摊。一天收摊时捡到一大包银圆,他决定留下等失者来领,失者要付他部分钱时,被他婉拒,这时天已暗,他只好在冷饮摊上过夜,梦中一位老公公说他心肠好,接着双腿剧痛,吓醒后,双腿竟不治而愈。第二天,他到“地藏庵”叩拜时,发现昨天梦中的老公公就是这里供奉的地藏菩萨。传开后,“地藏庵”香火日盛,规模日扩,最终发展为今天规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桃园观音乡的甘泉寺,其中因灵异现象的出现几经变化,从“石观音”改名为“福龙山寺”,又改名为“甘泉寺”,正如寺中沿革的碑记所载:“溯自咸丰八年戊午三岁,大溪唇地方滂沱大雨倾盆,而至池塘崩溃冲开荒地一丈余深,顿变溪流另成一小泽滚滚激流,现出神秘境域。翌日,农历四月廿二日风停雨霁,一切令人有新奇的感觉,适有黄等由耕耘之归途在此潭中发现一尊天然石像,惊奇之下,遂拾起在近旁结草庵以奉祀,因貌似观音故称石观音。时值瘟疫猖獗,六畜不宁,无有祈求不获安康,灵验显著传播四方,远自台北淡水来瞻拜,络绎不绝,一时庵前若市,从此本地遂改称石观音乡。时之贡生黄云中者起而募捐,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建竣庙宇曰福龙山寺。经历三十年,后有改建之议,由徐再、廖文安等发起改建后殿,黄经德、曾坤房、廖均安、罗成连等继起募捐完成两廊及前殿。光绪二十二年,全庙完竣。是年有汪番者夜过石像显迹处,偶见毫光灼灼,一股清泉潺潺而流,水质甘甜,饮之神爽气消,病者求饮效胜金丹,因而选定四大丙申之吉日开挖水井,名曰甘泉井,远近善信前来祈求甘泉,治愈病体者大有其人,远自竹堑新社等地而来者尤多,又逢新庙建竣香烟倍盛,甘泉寺由此而名。”
得到某种暗示也是建寺的主要原因。嘉义县民雄乡的宝林禅寺,其开山住持妙观法师当时三步一拜由北往南朝山行脚,行经嘉义大林香焦山时,有菩萨示现的灵异现象,由信徒指引方向,遂在现址建寺。南投县国姓乡的仙佛寺,其规模建设均为张添旺居士执行,据说当时他因患肾脏萎缩病,求医无数,后在观音菩萨座前发愿,如能痊愈则舍弃测量工程工作,改修佛道。尔后病情好转,后即全力此寺修造。南投县埔里镇的佛光寺,其原地为王连科居士居住的茅蓬,一日王连科正在茅屋中熟睡,突然看见床下发出强烈的白光,继而出现一朵白云冉冉上升,其底部又发出椰圆形强光,光中并出现一道金光,王居士在叫“佛来了”,原计划下山买菜,恐有高僧来而专候到十时,见有三位僧侣由远而近,中间一位即乐果老和尚,与梦境相符。王居士随即皈依,并献出此地盖寺。台南市北区的正觉寺,由道妙法师创建。当年道妙法师正不知选择何处为道场,一日经过此地,见福德庙前竖有碑记曰:“昔年地藏王菩萨庙建于此”,始知此原为佛教圣地,便在此地借福德国寺安排佛位,后在此建成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