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一)
2008年03月21日 10:32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一﹒前言

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友人或学生当中,包括我自己在内,怀抱着一个很单纯的愿望,也就是在自己很感兴趣的佛教典籍,想要逐步获得更深一层的把握,且在同时对佛教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认识。这个看起来似乎够单纯的愿望,等到走进专业的研究机构,例如佛学院、佛教研究所,或是以哲学、宗教、或历史为重点的学系或研究所,也不见得在把时间大量花下去之后一定就能确切达成,甚至可能越学越感困惑,更有到后来觉得最初很单纯的愿望只是变得越加遥不可及,或竟不知到底为何而学者。这一类的情形慢慢接触多了,即引发写作本文的动机,希望以一己在佛教研究亲身的投注心得加上些许的学术阅历,对于一方面正在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另一方面仍然对认识佛陀的教法怀抱单纯的愿望者,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的作用。

本文首先点出今日佛教研究的二大阵营,其中之一以传统的注疏或法目体系为首要诉求,另一边则以当前一般学术社群现成的典范为首要诉求。其次,针对当前以专业自居的佛教研究界,指出其中的二种异化趋势,也就是方法上的异化和内容上的异化。第三,进一步指出异化研究将付出的代价即掉入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循环,包括心理抉择的问题、训练管道偏向的问题、内部空洞的问题、以及外环宰制的问题。第四,提出一些参考要点以阐明如何扬弃异化的弊病,由此显示学术上的内在建构之道,可当做今日佛教研究的二大阵营之外另一条值得考虑与经营的道路:有佛教的内涵做为论述根柢、有学术的本领做为论述架式,但是不要异化、也不要宰制。最后,则邀请大家思考,在讨论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之际,到底要迎向什么样的佛教研究,以及准备下什么样的工夫来开步走。

二﹒今日佛教研究的二个世界

在今天要谈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首先该了解的是当前的佛教研究处于什么样的局面。为了方便讨论,以略带夸张的方式来说,今日的佛教研究似可分割成二个世界。其中之一为传统佛学的延伸所构成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则为以当前现成学术典范为首要诉求的专业的佛教研究。

所谓传统佛学的延伸,意指以传统的注疏(commentary or exegesis)或法目体系(system of dharmas)为首要诉求所衍生的当代的佛学写作。这一类的写作倾向于重复传统的注疏或法目体系,特别着重就传统的注疏给予现代语词的叙述,或是就传统的法目体系以现代语词进行整理或比对的工作,当然都有其不容完全予以抹灭的存在价值。但是,主要由于局限在传统已开出的路子和既定的解释模式,从而形成封闭式的大量佛教名相的堆积,一方面较少见到能够发展出学术上真正的创见与跃进,另一方面实行的论述手法也相当自外于当前学术典范的主流,因此很少被接纳为专业的佛教研究。

所谓专业的佛教研究,按照字面来说,原本简单意指以佛教研究为专攻领域,并且具备在佛教研究的专业素养。但是这样的认定,无法和其时空背景完全脱离,其实和当前专业的哲学、社会学、或艺术研究等,在形式要求上并无不同。换句话说,借用哲学或艺术研究等各自成为一个又一个专业领域的方式,也可说明佛教研究如何成为另一个专业领域。因此,若只随机看了一些有关佛教的书刊,或就佛教修为写出一些个人的经验,并不能就给称做专业的佛教研究;必须至少是在针对佛教的“探究方式”上达到像当前一般学术社群所认定的专业程度,方有可能被接纳为这个时代的专业的佛教研究。结果,在当前的时空背景下,所谓专业的佛教研究,往往被等同于拿一般学术社群处理研究材料的典范来探讨佛教所建造出来的专业活动。

总之,今日的佛教研究大致可区别出二大阵营,一边以传统的注疏或法目体系为首要诉求,另一边则以当前一般学术社群现成的典范为首要诉求。当然,并不是每一位研究者都必须就这二大阵营选一边来靠拢,处于灰色地带的情况确实不乏其例。但是,做为本文讨论的一组模式,这二大阵营如此予以判然区别开来,无疑将有助于一下子就指明当前的佛教研究处于什么样的局面。由于本文标题为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因此接着就只针对这一边的阵营来展开讨论。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蔡耀明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