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随笔”读后心得
2008年03月14日 10:55佛藏  【
相关标签

刚学佛时,曾听人说「『竹窗随笔』是学佛者必看之书。」至今读完一次,更深感此言不虚!莲池大师将其生平所感所见,撰成此书,对于有心向道者,可谓有着如良导般之启发作用。

既是大师随感之作,自然内容无所不包:从禅、净、教乃至对佛儒之辩析,戒律之重视等,都有其精辟之见解。末学提出几点大师所重之处,作为自己之勉励!

(一)念佛不碍参禅
大师提出「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这对末学而言,可谓一大解答也!课堂中,院长曾提及「参禅者不必惧怕来生。只要努力参禅,来世必是承此力,而续在开悟路上前前进!」末学虽能信受此言,但对于在实践上未能得个入处,根器、信心弱者如末学而言,光阴似箭,甚惧无常之来到时,仍感一无是处。故为禅、净之融合或择一,常未得个解答。而今大师一文,让末学得知,禅、净之互融不碍,实关键于「愿力」二字!愿力得以弥补末学对参禅出生死路之信心,而在佛道中迈进!

(二) 戒律之重视
大师在本书中,针对「杀戒」提出多次,可见其重视!如其提出「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医戒杀生」、「斋月戒杀」、「禁屠」等篇,都在在提到「戒杀」之重要性。
此外,大师对于「僧拜父母」之事,提出了并行不悖之法:「为比丘者,遇父母必拜,曰:『此吾亲也,犹佛也。』为父母者,当其拜,或引避,或答礼,曰:『此佛之弟子也,非吾子也。』宁不两尽其道乎?」而对受戒,大师亦提出「必先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然后受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的看法,做为吾人之受戒次第!而在「衣」方面,大师亦提出「居士不可乱搭三衣」之谏言;在僧众方面,则提出其时代中,五衣虽不失方袍古制,而大有不便,或可另作简便小巧者,以堪执劳运作用!大师以「今世有碗箸矣,而食必用钵;又匙不便,更参之以箸,尤为可笑。夫钵存之,不忘佛制可也,而不必泥之为日用也!」提出现代僧众持戒之盲点,而提供吾人对持戒因时地不同而有的另一种看法!

(三) 对社会问题之剖析
大师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社会风俗上之陋习,提出建议与指责之声,可做为我们现今佛弟子之借镜,如大师提出「祀神不用牲」、「僧宜节俭」、「信施难消」、「时不可蹉」等。而在经忏佛事方面,大师亦提出了「诵经杂话」、「平心荐亡」、「礼忏僧」、「水陆仪文」、「不作佛事」、「施食师」等篇,对经忏佛事,提出应专心一意等态度,自利亦利他,否则损人损己!

(四) 读经态度
大师提出读经教时,应有「以三藏十二部为楷模」、「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看语录须求古人用心处」、「不得妄拈古德机缘」、「不执性相」等态度,提供吾人现今读经之方向。

书中其它在参禅与念佛所应注意的事情上,大师着力颇多,但仍不失禅净融合之意!另有一些大师对人物、经论之看法;以及勉励学人之语等等,种类颇多。对于这样一本对修行很有帮助的书,是很值得大力推荐的,对现代佛弟子而言,更是应读的。佛教在现今社会中,要如何发展?出家人应如何自持?在家人如何护持佛教?这些都可在大师的随笔中,找到适切观点!

作者: 释妙如   编辑: Zoe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