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净土思想发展的的契机
2008年01月29日 10:05  【
相关标签

台湾佛教早期的脉流,在日据之前是属于福州鼓山之系,而鼓山其实是禅宗的门庭,所以早期台湾的道场大部份是以禅寺命名。到了日据时代的五十年间,日本佛教成为台湾佛教的主流,也有了斋教的产生。台湾光复后,大陆佛教走进了台湾,发展出几个思想现象,主要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印顺导师的思想、念佛往生的思想,这三个思想成为台湾佛教的主流,代表台湾光复后五十年来的重要思想脉络。今日我们且就「台湾净土念佛思想」在台湾发展的契机和因缘,分成两个部分来探讨。

一、无形-现世众生业感力量(天时)

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地佛教正处低迷时期,如北传的中国大陆、北韩、越南佛教受到政治力量摧残;藏传佛教刚开始向印度、西方发展中;南洋上座部佛教亦受累于早期帝国主义及社会发展牵累而正在恢复,在世界佛教发展之潮流而言,台湾佛教欣欣向荣,可说一支独秀。就台湾政治安定、经济蓬飞、教育普及提高、信息文化发展、日本佛教撤离成真空等状态下,在在都对传统佛教发展提供了优沃的土地。然而,仔细观察台湾佛教之发展,不难看出在台湾佛教发展过程中,亦有其不得不走上净土易简、人间化之路。

早期大陆来台大德,如白圣、道安、灵源、道源、广钦、东初、印顺等,实不乏深有道德者,然因大多只身来台,在身无立足之地、口无隔日之粮的情形下,乃纷纷为辟建道场而辛劳奔走,相对地,涵养修持之事则减少或搁置,在禅修之倡导上,一则无师,二则无群众基础,因此传统深入久大之禅宗丛林则不易成就,亦无法推动禅宗之道风。

再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此时可谓是处于末法时代的因缘,因为物质发达,人们对外在物质的需求量非常炽然;生活安适,相对的对于生命苦难的感受则轻薄,对于内在生命之超越要求亦相对减少。这与中国一千多年来农业社会之物质缺乏相比,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物质发达而众生心性弱劣之下,造成一种强而有力的末法思想。台湾僧俗普偏在弥漫在佛经中所说的末法时期思维当中,这种末法思想让佛弟子在修行时,慢慢对广大菩萨行或开悟的想法退怯,也削弱了大丈夫魄力承担的力量;再加上无人大力提倡禅宗及其它法门,净土宗在人心怯弱状态下,确然有了发展的空间。

因此,一者无高明禅师致力弘传;二者「末法时期众生不适禅宗开悟」的思想弥漫;三者物质发达,人心对于生死苦、出离心的微弱,及人们心性的脆弱、暗钝,使净土教在这个时代里,因为众生心性层面上的变化(亦可说是中国人所谓的天时),成为净土教发展的一个契机。

二、有形-净土教主动宏扬的因缘(地利人和)

净土佛教在社会中,为了弘扬教义,近年来不断地积极推动各种有形的活动,其所展现的种种助力,且将其分成几点来说明:

(一)善知识大德的提倡:

所谓「法在人弘」,广大的僧众及群众,对于法门的切入及抉取,其实都是无知无识的,端赖一些有德行、为人敬重的长老们的提倡;由于他们的提倡,大众才知道法门的尊贵和修行的切入点。所以一个法门是否有好的善知识倡导,是这个法门能否发扬的重要的关键点。净土教在台湾五十年来的发展,前后出现了几位长老大德的努力发扬和倡导。以下先就时间上划分为早期和后期,再各别依地域之北、中、南来说明:

1.早期以广钦老和尚、李炳南居士和煮云法师作为代表,当然这当中也有证莲、道源法师及多位法师的推动,但毕竟以他们三位最具代表性。

广钦老和尚以禅宗「伏虎、水果师」神异僧人的形象来弘扬净土,其在北部形成了令人相当尊崇的地位。广钦老和尚不谈理论,仅教人切实做人、老实念佛,这种务实的风格与其苦行修证的形象,结合成一种景仰风从的风尚。

李炳南居士以一位在家儒学的长者身份在中部推动。李老居士以儒家之仁义忠孝为基础,在中部纯朴的城市中感动许多基层民众,且在有组织化的推动及大专佛学社知识分子的号召下,在中部形成非常有组织的弘化团体。李老居士虽长时间讲华严经,但吾人毋宁视其为儒净佛教之倡导者。

煮云法师则以一位苦行僧的形象,到处带人打佛七,以佛七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也树立了打佛七的净土修行模式;这是净土教在弘扬方面的一种非常有利的弘扬模式。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惠空法师   编辑: Zoe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