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一叶:一沙一世界 生命流水的深处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2010年06月08日 10:13《禅》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水是奇妙的。日本研究水结晶的,综合研究所江本胜博士,自1994年开始一项和水有关的实验,通过一连串对“水结晶”的科学探索,发现水竟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他以高速摄影技术拍摄水结晶的图片,发现: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阿弥陀佛”四字的标签,水的结晶呈现七彩色;贴上“爱”与“感谢”的标签,水结晶呈现完整的六角形;贴上“妙法莲华经”的标签,水结晶竟然像莲花;贴上“混蛋”的标签,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贴上“宰了你”时,水结晶呈现出一个孩子被欺负时的样子…… 

是不是感觉非常奇怪?

释迦佛早就给出过答案,“一沙一世界”,“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一粒沙中,都蕴含真谛,何况一滴水?世界随着我们心性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眼中过去的不美和缺失,其实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们心灵的不美和缺失。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只装着水的瓶子。说我们身体内有上万滴水,并不为过。如果能够心里充满“感恩”、“爱”、“感谢”、“宽容”,我们的身体里,必然会盛开万朵莲花。

忽然,南泉充满欢快地喊了一声。 

我与南溪起身,迅速地向南泉那边跑过去。原来,在巨石相叠的河道中,藏着一个水色碧绿的深潭。南泉孩子气地朝我们吐了吐舌头,为自己的发现而得意。有几尾鱼,被水面上晃动的倒映的人影所惊扰,倏地一下,潜至水深处,只留下涟漪荡漾。 

浅表的水,透明;再深一些,碧绿;再深些,幽蓝;再深些,阳光无力抵达,一片幽深。这情景,诗人于坚以诗概括为《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在他的描述中,阳光无法再往下,是因为它缺乏石头的重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可靠的实体,才能真正不停留在表层,深入地介入事物。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水中,这些事物,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改变着世界的地形。

于坚的诗对水深处的形象描述,如同在复述释迦佛宣讲过的十二因缘。

释迦佛说,十二因缘即生命的缘起法则,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

第一重,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亦称为烦恼,即我们的分别执著。由于无明,我们的身口意会造业,导致“行”的出现。生命终结,肉体活动消失时,心“识”的作用依然存在。进入母胎后,“识”转化为“名色”,名指意识的成长过程,色指身体的成长过程。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由于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是从六根而入,故为“六入”。六根与世界的接触,称为“六触”。由六触产生的种种感受,称为“受”。受对于生命来说,有“我所喜欢的”、“我不喜欢的”之分。

第二重,从现在的因,到未来的果。

我们对所喜欢的、乐意接受的,产生贪爱,称为“爱”。因为有贪爱,对于所喜爱的,执著追求,称为“取”。万法本来是空,可是人偏偏要喜欢;万法本来不垢不净,可是人偏要追求清净美好的。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此生当中的迷惑。

得到了,则称为“有”。拥有的,不一定是究竟喜乐的,例如每个人都因有爱有取而得到的烦恼。在生死轮转的过程中,“有”又为来生种下了“生”的因。而有“生”,就要面对无尽的“老死”。 

释迦佛告诉我们 ,观察十二因缘,如人口渴,发现了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犹如口渴 ,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喝了它,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执著于“爱”、“取”,随缘而为,截断生死的流转。 

处在生死轮转中的生命,亦如流水。但是对于水深处的奥秘,我们那一点点聪明,只能照透水的表面;再深处的,关于生命存在真相的奥秘,由于我们的聪明缺乏智慧的重量、观照的力量,根本无法深入探究。而生命流水的深处、不可见的那些事物,一直在悄悄地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如果能够了解生命的缘起,你会发现,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

【头条】:贝因美集团向108罗汉娃捐赠10万元奶粉

【观点】:观点:戴继诚:“文字禅”并非是独立的禅宗派别

【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

【觉悟】:一沙一世界 生命流水的深处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影音】:台湾法鼓山四川灾区重建项目考察纪事全集

【图片】:面孔:杨立泉西藏人物肖像

【朝圣】:佛经:渡苦海之方舟

【众生】:一代军事家岳飞的佛教情缘

【一日禅】: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素食】夏季多吃丝瓜可去暑清心 开脾胃 有营养滋补作用

【禅茶一味】:中草药能当茶饮吗?

 

【心灵物语】:从某一点上开始杰出

【慈善】:学诚法师同玉树儿童过节

【佛艺】:九华山的佛教建筑艺术(二)

【佛教常识】: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法讯】:江西佛学院发布2010年招生简章

【书店】:律制生活——让戒律在现代时空找到适应之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马明博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