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智舜禅师一向在外云游参禅。
有一天,智舜禅师在山上的树下打坐。忽然一只受伤的野鸡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便以衣袖掩护着这只死里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说:“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无论智舜禅师怎样劝解,猎人始终不依不饶地和智舜禅师纠缠。禅师没有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是件残忍的事情。
人生在世应以慈悲为怀,杀生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所以,这种行为常常被禅宗所指责和反对。禅宗主张,人人都应该富有慈悲之心,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肆意地伤害他人。
其实,禅宗的这种观念,具体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求人们要善于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凡事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
替别人着想,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但是要真正地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替自己着想容易,而替别人着想却需要具有慈悲的关爱之心才行。
能否“替别人着想”,经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马路上有一块石头,肯替别人着想,就会随手将它拿到一边,免得行人被绊,或汽车碰到时伤人。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门之后,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挡一挡门,免得后来人被撞。坐电梯时,发现有人赶过来,不妨按住开门键,等等后上的人……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往往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你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会寂寞。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可以换来别人的信任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