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欲望
2008年09月24日 09:41摘自《觉有情》1998年第28期  【
相关标签

《世界日报》报导: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类所有行为是受十五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驱使。

好奇心:学习的欲望;

食物:吃的欲望;

荣誉感:表现符合模范行为的欲望;

拒绝:恐惧社会排斥;

性:性行为和绮想的欲望;

运动:体能活动的欲望;

秩序:日常生活的组织规律;

独立:自行作主的欲望;

报复心:被侵犯时反击的欲望;

社交:合群的欲望;

家庭:与家人共处的欲望;

社会名声:得到声誉和肯定的欲望;

嫌恶之情感:逃避痛苦和焦虑;

公民意识:希望服务公职,追求社会主义;

权力:影响他人的欲望。

该文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皆不超出对于这十五种“欲望”的追求。该文又把十五种欲望分为性、荣誉感、报复心和食物四大类。

对于人们的“欲望”,佛经中的分类更为详尽。《大智度论》二十一卷中列出六类: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而且,佛陀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指出了人们的一些微细的心理现象;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解释。他把世出世间的心理现象,归纳为五大类一百种,计有:一、心法八种,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色法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无为法六种,总共是一百种,所以称为“百法”。其中前四类属于有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以此解释心有生、住、异、灭,身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的现象。第五类是无为法,解释人的意识之实相,亦即真如,是离四相、绝百非、非因缘生、常住不变的真如实性。百法之中包括了众生的神经、精神、心理活动及其与物质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

世亲菩萨进一步解释因八种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生起,伴随产生了五十一种心所,与心王同依、同缘、同时、同事。其中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更是遍一切心王而生起的心所,心王不起则已,一起必定有此五种相应而起之遍行。众生以前六识依内六根缘外六境,经由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末那识的恒审思量,而存入第八意识的阿赖耶识内,成为永恒的种子。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文琦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