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留学并定居的某位女作家曾说过,写散文就像在解剖自己的灵魂,常常会不小心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窥探的生物标本。其实,写作人心里都有一座秘密花园,谁来驻足谁来采撷,端看解语人有无本事阅读那叶脉间交纵的图腾,生命的哀乐自有文字符码作证。
一、孤独是一种幸福
孤僻是一种独享的幸福,A从小就这么想。依稀记得有一首歌唱过,“孤独是可耻的……”,无意去细究全文歌词的意涵,但觉得写词人应该是一个从俗但快乐的家伙。又或者,他说的是反语,也未可知。
很久以前读夏宇的诗,就已明了逆毛抚摸的道理。顺势而为是一般人惯常的动作,连一己的爱好、行为也要从众遂安,所以这世上有所谓的“流行”和“时尚”。噢,没有要批判的意思,毕竟对所有依正常频率吃喝拉撒的人来说,A确是一个活得不够实在的“怪人”。
对生命如何负责,不同人自有各异的判准。大部分人选择笑着寂寞(但拒绝承认),然而名闻利养是可以麻痹末梢神经的特效剂,只是一旦上瘾就永远沦为典当了个性的群体动物。集体无意识是典型的症状,说白一点就是心灵空泛。
只是不晓得,荣格和佛洛伊德,会不会也有瑜亮情结。
二、记忆的上游
记得一位比丘尼曾说过,“即便是父母子女,假若缘分匮乏,就不必苦苦强求。”因为此番超越世俗的偈语,她是B此生最礼敬的少数出家众。佛家最重因果,前世今生必有剪不断的因缘,才会于茫茫大千芸芸众生中如枯藤盘根纠缠。
是的,纠缠。当然是非善的因缘才会用上这个贬义词。所以,有人说无仇不成父子。但谁欠谁可说不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是偏执而漠视真义的人,捧着儒家教科书的迂腐说教。只要透彻了解世间种种因由,或读通心理学、社会学的人,都会明白有“问题孩子”必先有“问题父母”,天下到处都存在不适格的父母。
世间最悲凉的,莫过于挣扎在对至亲深切的牵挂中,记忆的上游却依然漂浮着盈盈的恨痛。
每次在轮回的噩梦中醒来,对B来说,唯有文字能舔舐一再被撕裂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