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 2015.03.30

放松禅:禅修,是一种由内到外帮助人放松压力的根本之道。

圣严法师:
    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不仅仅是平常的生活忙碌,而心里边也是非常忙碌,此时心是很难安定下来的。这需要下一些功夫,如果不下功夫的话,我们平常没有事时,心还能够安定下来;没有事,心里就觉得没有问题。然而,一旦面临与你自己个人或事业有相当冲击的问题发生时,要心安定下来是非常难的,的确很难。[详细]

幸福禅: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拥有,而是内心的知足。

圣严法师:
    幸福的定义是主观的,有些人三妻四妾、金玉满堂,事业也平步青云,但这种人幸不幸福?当然有可能幸福,但也不一定,可能他们非常孤独、煎熬、没有安全感,而且非常饥渴。饥渴的原因就是贪心、怀疑心或妒忌心太重,像这种人是不幸福的。幸福不一定是物质上、外境上的顺利,而在于自己的心是不是平静,是不是感到满足,能不能喜欢自己?喜欢自己并安于现状的人是最满足的。 [详细]

当下禅: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安住当下才是生活的智慧。

圣严法师:
    佛是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人,如果我们念念活在现在,念念都与佛的智慧及慈悲相应,佛就念念与我们在一起。如果念念之中自心有佛,我们的自心也就是佛,所以佛是由人完成的。当下的一念心中有佛,当下的一念即与佛同,念念心中如果都有佛,念念之间也都是佛。如你念念活在当下的智慧与慈悲之中,当下的现在,你就能够见佛成佛。[详细]

 

 

 

 

 

 

练习前的小叮咛

1. 上班族在面对每日忙碌的工作时,虽然知道身心要放松,却很难真正清楚什么是放松。因此,特别设计“放松禅”,让大家在阅读本书前,先体验以禅法放松的感觉与好处。

2. 放松引导可运用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公司、家里、乘车或等人时,坐着或站着皆可练习。如果是选择站姿,在练习前,要先调整站立姿势,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全身重心重量往下,放在前脚掌,膝盖微弯;如果是选择坐姿,在练习前,可先找一个位子坐好,两手手掌交叠,右掌在下,左掌在上,两手拇指相接,成圆圈形,轻轻放在大腿上,上半身端正尽量不靠背,下半身让大腿与小腿成九十度,以利气血循环。

3. 练习时,为帮助放松,最好取下眼镜、手表,以及佩戴的首饰,让身体没有多余的负担。

4. 每次的放松练习,都需要多做几次,直至身心完全放松。

放松的要领

放松是身体和心情的放松:放松全身的肌肉,心情也放松。

肌肉放松时是不用力的,是柔软的,是舒服的;心情放松是心中没什么特别要做的事情,也没有特别要想什么。心情是接受外在环境的现象,接受自己身心的状况,内心是自自在在的。

在放松身体的过程中,是从头到脚一步一步地放松。每个部位放松时都稍微停留,体验松的感觉,再继续往下。如果身体某一部分不能够放松,没有关系,就先把它跳过。

放松的时候,可以睁开眼睛,也可以闭上眼睛,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放松的步骤

首先,从头部开始放松,清清楚楚地知道头部在放松。眼睛放松,眼球不用力。

眼睛周围的肌肉,都是松松软软的。如果心中有念头出现,只要不把念头串联下去,不跟着这些念头跑,眼睛自然就会放松。

接着是脸部放松,清楚知道脸部的肌肉完全放松,让松的感觉慢慢延伸到颈部、肩膀,一直到手臂、手掌,以及手指端,都是放松的。

胸部放松,让松的感觉继续延伸到腹部,感觉腹部像棉

花一样柔软。背的上半部放松,背的下半部放松,一直放松到臀部。把重量的感觉往下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一直松到脚、脚掌,以及脚趾端

都是放松的。如果心中有念头,就把它当作像风吹过,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念头来,念头去,只要不跟着它走,就可以了。如果觉得不够放松,还可以再重复上述步骤,多做几次,身心就能体验真正的轻松自在。

法鼓山禅修中心提供


放松身心有何妙方?

现代人的生活通常很紧张,如何使用真正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是非常重要的事。

放松身心不是纵情娱乐

放松身心和纵情娱乐并不相同。

有些人以唱卡拉OK 、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娱乐的活动之后,往往也会感到很疲累。本来是工作上的疲累,为了解除工作疲累,跑去跳舞狂欢,喝酒买醉,到第二天则会得到空虚感的疲累。原本是由于工作上的疲累才跑去玩,尽情地玩累了再去工作。就这么忙着工作又忙着玩,累来累去,循环不已的人,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人,这就叫作醉生梦死。

随时都能使身心放松的方法是:先放松头脑,然后放松肌肉及神经,最后才能使血管松弛,如此一来,通体舒畅、身心平衡。

通常我教一般人用“五分钟静坐法”来放松他们自己:“先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感觉舒服的状态,容许躺下的地方,平躺一会儿也不错,舒服地倚坐在沙发上也很好,若不能躺,又无处坐,轻松地站一站也不错。”“接着要把眼球放松、头脑放松、脸部肌肉放松,做轻松的微笑状。然后提肩做三次深呼吸,再保持平常呼吸,并把小腹放松。在这个时候,全身就应该放松了。”用这个方法做五到十分钟,其放松的效果,可以使你感到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不只头脑宁静,而且身体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再度工作的时候,头脑会很清楚,全身也充满了活力。

以平常心面对紧张

其次,当人们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例如,被剧烈的动作及尖锐的声音吓到,或被他人用粗话、脏话、刻薄话、冤枉话等激怒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歇斯底里的反应,就算再镇静的人,血压也会上升、心跳也会加速。因为受到刺激时,“心”不能平衡,全身都处于警戒状态,脉搏跟着心脏快速跳动,肌肉也跟着紧张收缩,这时候是最耗心神,也是最伤体能的。如在平时练习了放松自己,就能做到以平常心来面对一切的紧张事件了。

这时候的首要工作,是从刺激你的对象那边,把注意力收回来,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后注意自己的心念,那么你的心马上会平静和安定下来。接着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间的感觉和感受。你的心情放松下来,身体也会随着放松。这时候,人家要你生气,你也气不起来了;人家要你反击,你也不会反击了。

只要懂得如何放松自己,就能做到百邪不侵、刀枪不入、延年益寿。

选自《法鼓钟声》

 

禅为何能化解压力?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划。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现代人的观点,是希望克服困难,改造环境,改变对象。用这种方式,也许能够克服若干困难,能够改造对方一点,却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讲禅,了解一下禅对这些问题究竟有什么帮助?

禅是一种内省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问,禅是什么?禅,在印度是一种内省的方法和内省的功夫,也就是向自己的内心看,而不向外求。任何问题发生,不要只看那个问题,更应当回过头来看,为什么那个问题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何会发生这种问题与困难?而要解决这个困难,还是得从自己开始。

古来印度的各种宗教,用来解决烦恼或解除痛苦的方法,都是修持禅定。或许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验,当非常痛苦或烦恼的时候,又找不到对象来倾诉发泄,最好的方法是睡觉去。只要往床上一躺,把被子一盖,一觉睡醒,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心里的痛苦却减轻了许多,这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可暂时使自己减少痛苦。

从禅定产生出智慧

用禅或禅定的方法,第一层,可达到和睡觉相同的效果,因为,用禅定方法的时候,不须去面对或思考自己发生的一些困扰及问题,可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用禅定的方法收摄身心,使达内心的平静。进一步,从禅的修行,透过平静的心,可产生处理事情的智慧,从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印度传统的禅法,第一层,是把问题放在一边;第二层,则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禅定产生出智慧,问题解决了以后,当然烦恼就不存在了。

选自《禅与悟》

忙得紧张发慌怎么办?

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净的。智慧是不被环境所困扰;安定是不被环境所混乱;清净则是内心不随外境的杂乱而杂乱,不随外境的污染而污染。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的懒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过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只是为了个人糊口,或为家庭生计,或为事业打拼,少数有理想抱负的人,几乎都是为社会大众的安全幸福而忙。不仅是为目前,也为未来。

忙而不乱,享受呼吸

我是一个非常忙的人,但不会忙得心头发慌,心慌则烦乱,心乱即烦恼。从禅的立场来看,如果处理得当,忙也可以当作消除烦恼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萨愈忙,道心愈高。

一般人在不忙的时候,不是空虚无聊,就是胡思乱想;可是忙的时候,又觉得头昏眼花,甚至手忙脚乱,那也不好。所以当你正忙得起了烦恼时,不妨用禅修的基本方法,放松身心,注意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享受呼吸、体验呼吸,没有多久,就能够心平气和、头脑清醒了。

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无方无处不是在紧张中度过。不论是吃饭、睡觉、逛街,甚至到海滩游泳、山上度假,都是紧紧张张的。

最近我去了一趟罗马,吃午饭时由于要赶时间,必须在半小时内,进出餐厅、点菜、吃饭,可是等饭菜都到齐之后,时间已所剩无几,只得草草了事将食物往嘴里塞,那已经不是在咀嚼、欣赏、品味,而是将食物囫囵吞下肚子里去。

现代社会中,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人愈来愈多,主要原因就是使人紧张的情况太多了。例如:家族间的关系,轻松的时间少,紧张的时间多;在工作场合、社交场合,与人相处的关系也是轻松的时候少,紧张的时候多;即使在休闲活动、出外旅行时,随时随地都会让人担心安全没有保障,害怕可能被喝醉酒的人驾车撞上,担心一个不小心皮包可能会被人抢走了。举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族,乃至人与自己身心状况的不平衡,都会造成身心的紧张,轻者觉得无奈无助,重者变成焦虑恐惧,躁郁症的精神病现象,便很普遍地发生了。

放松身心,体验感受

容易紧张的人很可怜,可是偏偏我们多数的人只要事情稍多,时间较少,或者工作较重而又所知不多时,就会开始紧张了。如果是有精神病倾向的人,更难放松他们的身心,不论白天或夜间,可能都是紧绷着的,严重者必须靠镇静剂来帮助精神暂时得到舒缓。

因此从禅修的立场来看,只要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有紧张状况时,便应随时将头脑放松、肌肉放松;假如无法放松身心,也可以转而将自己放在客观的立场,体验身体的情况,感受心念的状况,也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选自《动静皆自在》

为何忙人更需要禅修?

禅的修行普及化

过去,禅的修行是出家人在山里修的,因此有所谓“老僧入定”之说;现在,禅的修行则有普及于大众的趋势。现代人处于工商业社会中,生活非常忙碌,忙着做什么呢?忙着工作,忙着赶路回家,忙着看电视,忙着上电影院,忙着去郊游,忙着照顾孩子,忙着照顾太太,忙着照顾先生,忙着……唉啊!一切的事情都是忙。特别是在美国,连玩的时候都显得很忙。而最忙的人,最需要禅的方法来帮助。

因为忙,所以要打坐

我常遇到一些很忙的人,便劝他们打坐学禅,他们说:“师父啊!我们忙成这个样子,哪里还有时间,有那种闲工夫学打坐?打坐,是和尚们做的事。”我说:“现在的和尚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和尚也是好忙,但是,因为忙,所以要打坐,只有打坐之后,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诸位相不相信,忙的人往往有忙错的时候。忙的时候,不会那么细心或稳定,所以,工作效率不一定好。

有一项统计显示,凡是打坐修行的人,早上打过坐之后,一天之中,发脾气的机会会减少。打坐后,一天的心情往往会比较稳定。因此,忙的人若能抽空打坐,他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工作的时间会缩短;相对地,自然会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所以,今天日本工商界或政界最忙的人,他们多半会打坐。在很困扰忙碌的时候,只有打坐能帮助你,因此,打坐并不是和尚们没有事情才做的事。

选自《禅与悟》

新时代的工作态度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因为交通工具不发达,从乡间到城里走一趟,往往得花很长的时间,更别说是远赴异国了。然而对现代人来说,纵横、跨越、往返于地球上的任何两个端点,早就变成简单而且稀松平常的事了。好比台湾与纽约两地,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美东的纽约比台湾的高雄还近一些,因为我平均一年去高雄一次,去纽约则至少两次。因为往返频繁,对空间的距离感便缩短了。

同样地,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事以及信息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现代人的时间感也变短促了。例如,台湾每天约有几百本新书问世,全世界每天出版的新书数量,更是难以估算。庄子曾说:“生有涯,知无涯。”相较于古代人,现代人要学习的知识就更多了,怎么学也学不完。信息拥塞,知识爆炸,相对于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就显得格外短缺了。

居安思危

因此,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身兼数职的人;有能力的人,一个人可以兼任数项职务,时间当然不够用。

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还非得在限期之内完成分内的工作,当然就会紧张。有些人白天做不完的工作,下班以后还得带回家做,而明天一早起来,又有新的进度要赶。在这么忙碌的工作中,如果不擅于支配时间,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情与心态,就很容易生病。面对繁重的工作,最好是练习着“要赶不要急,要忙不要乱,要松不要紧”。

我自己也是非常忙碌的人,我的经验是:“要赶不要急。”工作要赶,但是心不要急。心一急,身体一定跟着紧张;身体一紧张,就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不仅工作质量不好,对身体健康也不好。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要忙不要乱”,如果急急忙忙地赶工作,很可能因忙乱而造成错失。

要松不要紧

如何才能不急不乱?那就得练习“要松不要紧”,便是要使身体放松,平常可以练习让自己的脸部肌肉、眼球以及小腹放松。如果眼球无法放松,脸部肌肉一紧,小腹就会跟着紧;长时间下来,就会感到身心疲惫,做事容易疏漏,也容易生病了。随时随地练习让自己做几分钟的休息是很重要的,在办公室也好,在交通工具上也好,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掌握机会练习将身体放松,这是小小的休息;如果更进一步,练习随时可以睡着,随时可以醒来,哪怕只有三两分钟也很有用。许多大忙人都必须练成这个本领。

人必须认真工作,却不要变成工作狂。所谓工作狂,就是有工作的时候拼命做;没工作的时候觉得无聊,非得多找事情来做不可,把自己逼得非常忙碌,才能过日子。实际上这是因为心不能安顿,由于无处安心,所以要找工作来填补空虚。

如果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奉献的机会,是一种艺术的把玩,是一种生命的欣赏,就能在轻松的身心状态下把工作做好了。

选自《人间世》

 

如何轻松掌握分秒必争的人生?

在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压力下,时间对现代人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但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突发情况日益增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干扰,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无形中,使我们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现代人的生活和二三百年前大不相同,过去的人头脑单纯,读书人满脑子四书五经、古代历史,其他人顶多知道一些当地的小事情,能活上几十年,他们就觉得相当长了。但是对现代人来说,总觉得时间太短,因为现在传播媒介多样化,经由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球每天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成为我们知识和信息的一部分,新事物不断增多,现象层出不穷,永远看不完、学不完,感觉上环境愈来愈小,接触的层面愈来愈复杂,时间却永远不够支配。

忙人时间最多

此外,信息爆炸的结果,使我们的头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人、事、物,令人应接不暇。本来知识愈丰富,观察力愈敏锐,应该更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实不然,这些不相干的信息,在思考与行动时,反而成为干扰,导致犹豫困惑,不知该如何决定,如此一来,又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处理切身问题时,例如职业的选择,乃至于交往对象等,常常是当局者迷,很难做出适当的选择,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反而仓促下决定,抱着碰运气试试看的心态。

所以,在时间的运用上我们有许多功课要学习,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忙人,即使没有工作的人也有日常的琐事要忙,每个人不但身体忙,头脑也忙得不可开交,时间当然不够用。

我曾经提出一种理念:“忙人时间最多”,也就是说,我们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运用,而不浪费时间。即使从早到晚必须分秒必争,也要争得恰到好处。

譬如遇到塞车时,车子陷在车阵中动弹不得,要怎么争取时间呢?这时候,你还有头脑的空间可以争取,反正已经困在车阵中了,焦急也没有用,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好好放松身体,让头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人缺乏这种观念,不但心里着急,更糟糕的是怒气冲冲影响情绪,这是何苦呢?既然连塞车的时间也可以好好运用,我们更应该利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时间,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时候。

活在当下、承担责任

禅法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承担责任,这可以说是时间管理的另一种诠释,“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段,保持头脑清楚,好好地欣赏它、享受它、运用它,这是最合算的。也就是说,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不要胡思乱想;看书的时候,脑海里就不要围绕着连续剧情节打转;与别人谈话,要注意对方在说些什么,不要分心想着刚刚看过的电影,否则同样的话讲了两遍,你还听不清楚,要求他再重复一遍,不但浪费彼此的时间,也是对人不尊重、不礼貌。

尽管要争取时间、活在当下,还是要找出时间休息,否则身体会负荷不了。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有充分的时间,而且还能活得很精彩、很有意义。

选自《工作好修行》

如何忙中有序赶工作?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勿紧张兮兮抢时间

“快”究竟对不对呢?虽不能说有错,但是一般人在赶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是紧张的,会失去自我主宰而变得随境而转,只知道跟着环境的人、事、物,快!快!快!并未思考为什么要跟着大家那么快。虽然工作的效率快,竞争力就会提高,但在快速之中,可能也会着急,一急之下,情绪容易失控而生气,一生了气,就很可能捅出娄子来了。

不过,人在一生之中,纵然活到一百岁,也仅三万六千五百天,一天之中能工作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想把工作做得既多且好,不快不赶也是不行的。如能计划明确、步骤清楚地赶工作,就不会紧张;唯有毫无头绪、急急忙忙地抢时间,才会造成紧张。因此我主张:应当忙中有序地赶工作,不可紧张兮兮地抢时间。

忙得轻松愉快

禅修者的生活态度是精进不懈、为法忘躯,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尽烦恼,愿学无量法门,愿成无上佛道,那得赶、忙、快地进行,但仍须经常保持轻松愉快。

我有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弟子,一位是慢手、慢脚、慢脾气,不论是双手的动作及走路的动作,都是慢慢吞吞的,永远不急也不生气,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并不差。另一位弟子则是整天看他忙东忙西,忙得团团转,而且老是在埋怨说他只有两手两脚,工作又这么多,因此,经常是又焦急又生气,工作质量也只是普通。第一位采用的是禅修者的心态和方法,另一位对禅修方法,尚未用上力。

对这两种状况,我的建议是,能够做到赶和快而不着急,当然很好,否则宁可工作效率低一些,也要保持身心的轻松愉快。

选自《动静皆自在》

如何调剂紧张的生活?

很多人认为现代人之所以心里不安,是因为生活太紧张,同时物质欲望太高,以至于每天忙碌追求、身心劳顿。

长期生活在这种物欲和紧张当中,心灵当然难以平静。

懒散与精进

英国文学家也是哲学家罗素,曾提出“懒散论”加以对治,他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太勤劳、太追逐物欲的享受,当我们把这些资源都用尽的话,很可能就会影响到后代子孙的生活。所以他提倡:人们应该稍微懒散一点、简单一点,更加重视精神的享受,人生才会过得好一点。

佛法则是勉励人要精进,但是也强调人生就像琴弦一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声音太刚不好听,而且可能一弹就断;却也不能太松,太松就弹不出声音,所以要调得恰到好处,不柔、不刚、不紧、不松,持之以恒,这就是佛教“调琴论”所说的精进。人生也是一样,罗素的“懒散论”,应该是用于那些有工作狂的人身上,他们为了名利地位而拼命追求不停,总是永远不满足、生活得很痛苦,这样的人实在是自己痛苦,也让别人跟着痛苦。

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认为是因为人们的努力,才使得地球资源愈来愈少,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怎样运用资源,为了自己生活上的便利或生活享受,就任意破坏自然、伤害自然。

调剂生活的方法

人的生活不能太紧张,我在带领禅修的时候,一定是先教放松身心,身心放松之后,做任何事都可以不慌不忙而循序渐进。但我倒并不一定赞成“懒散论”,我赞成的是人要有点时间悠闲,适度的放松,像“悠然见南山”这种心情就很好。

但这并不是一天到晚睡觉不做事,而是偶尔欣赏南山的风光,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还是照常进行,并没有懒散,这是过去田园生活的享受。

现在的都市人,也同样需要调剂自己的生活。所谓的调剂,就是当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必须转换一下,不要同一个工作一直勉强做下去。我经常提醒大家反省:“可不可以不要每天赚钱?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天、两天做一些不为钱、不为名的事?”虽然身体一样在劳动,但是心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是生活的调剂。

法鼓山的团体有上万位义工不断地在付出,利用他们的假期、生活的空闲来奉献,做得很愉快,同样是夜以继日,可是跟平常为了赚钱、追求名利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所以心情的调适,能使得一个人的观念或是感受完全转变,这不是靠懒散来做调剂的。

转换工作环境,或是换一种心情,调剂一下自己的身心,不一定要懒散,同样可以获得身心休息的效果,这种不紧不松的态度,才是恰到好处的生活。

选自《工作好修行》

如何跟压力说再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赶时间时,常会使我们的肌肉和心情紧张,要练习放松心情,学习“把生活当成趣味的工作,把工作当作趣味的生活”,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感觉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心情上自然会比较放松,就不会紧张,也就没有压力了。

此外,对自我设定的标准太高,也会让自己感受到压力,但要学习如何放松地面对,踏实地完成。例如,也常常有人要求我在期限内完成某项工作,但我不会觉得那是压力,而视为对自我的期许,所以什么时候做、如何完成,都是我个人的事,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我也不担心是不是做不完,因为担心是多余的。就像火车沿着轨道前进,如果以一定的速度前进,一定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突然有辆卡车误闯平交道,撞上了火车,那么这是意外,是没办法的事。所以事先担心也没有用,就因为不担心,也就能够事事安心了。

纾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如何纾解工作的压力,重要的是,事前要有计划,对自我的能力,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知识学养不足,却有过高的自我期许,承接无法完成的工作,这就自讨苦吃了。譬如说,我很希望做个一百分的法师,但是自己的能力只有六十分,即使尽心尽力去做,结果可能还是不及格,那也没关系,因为这不是我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我做不到。所以,适宜的自我期许是一件好事,这种压力会促使我们有更好的表现,但是假使能力不够,完成不了,也不要强求或自责。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就应该会减少很多压力。可是人性本来就容易患得患失,就怕失败、怕赶不上进度、怕明天会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情,因此没有安全感,心也无法安定。事实上,在世间,我们不能操控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例如,命运往往是无法掌控的,连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明天了。所以,不要为未知的事情担心,放下妄想和忧心,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只要尽力而为,试着把事情做好,相信一定可以减轻压力。

如果压力产生了又该如何呢?这时候应该先把事情摆在一旁,放松头脑及身体,休息一下,否则愈急、愈忙,压力就愈重。

如果碰到事情是没办法等、无法放下的,就应该试着改变想法,譬如说,忙得天翻地覆时,可以试着逆向思考:“我从来没有这么忙过呢!这倒是一个全新的经验,挺好玩的,忙得很有意思。”

仅仅是观念的改变,有时就可以使心情焕然一新,用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工作中的忙碌,其实就可以跟压力说再见。

选自《工作好修行》

 
 

 

 

 

 

 

练习前的小叮咛

1. 上班族易因忙碌而忽略微笑,带给人疏离和冷漠感。如果能在工作中保持微笑,除了有助于人际沟通,还可放松自己的身心,让工作的心情更愉快。如果能经常练习微笑禅,不仅可保身心健康,也能带给别人快乐,让大家都感受到幸福。因此,特别设计“微笑禅”,让大家在阅读本书前,先以禅法体验幸福的感觉与好处。

2.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皆可运用微笑禅。平时,可找一处安静的地方,采用坐姿或立姿练习。

微笑的要领

微笑禅有四个方法要领:

一、轻轻地专注

当我们持续专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不分心在过去与未来时,会感到喜悦与幸福。随时随地体验“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轻轻地、专注地活在当下,便可感受内心的踏实与喜悦,自然展现笑容。

二、放松

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无论发生任何事或遇见任何人,都不必害怕,心存感谢,就能面带微笑。放松可使我们感到幸福而自然微笑,当嘴角微微上扬微笑时,也具有放松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三、感恩知足

对事情感恩,能产生充实、满足与喜悦的感觉。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缘,父母的关爱、健康的身体,还有一口呼吸……感恩能让我们以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视为学习的机会。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学习保持微笑待人,能让自己的心灵成长。

四、经常练习

我们每天在照镜子时,可以看看自己微笑的样子,借由练习,习惯成自然。身心是相互对应的,心情喜悦自然面露微笑,而面露微笑也会产生喜悦心情。经常练习微笑,能让心情保持无忧喜悦。

微笑的步骤

首先,将身上具束缚感的物品,如眼镜、手表、首饰暂时卸下,让身体自然放松。放松身心,从头到脚将身体紧绷不舒服的感觉放掉,心

情保持愉快、自然舒坦,没有压迫的感觉。保持清楚觉照的心,让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喜悦的微笑。如有念头与不安升起时,任它来去,试着以全然开放的

态度觉察它的存在与消散,但不去分别或停留,回到嘴角微

微上扬的喜悦感觉。专注在微笑喜悦的感觉上,持续保持着。观察心里的感受,保持轻松的感觉,保持幸福的微笑。时时回归自己的微笑,并同时回到对当下全然的觉察,

保持着喜悦、安定、清楚而放松。

法鼓山禅修中心提供


健康的工作态度

人类为了生存活口,必须赚取活命的衣食,农耕时代的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为了生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跋山涉水,放牧牛羊,都是为了生活。现代人上班下班,劳心劳力,还是为了生活。

工作就是工作

由此可知,工作的基本目的在于糊口。为了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人们需要工作。现代人的工作类型很多,古代中国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现代人有千万行业,其共通点都是在证明,要付出辛劳才能生活。

如果说工作是为了生活,其实,要生活就必须工作,但工作却未必是为了拿薪水。很多地方的义工,或称志工,没有拿薪水,却也工作得很忙碌,我们不能说他们没工作,他们只是在做不拿薪水的工作。如果希望生活得快乐,纵然是为了薪水,也不要时时刻刻在算计,工作一小时可以拿多少钱?钱少工作多划不划算?与其他人的工作量比较,自己是不是吃亏了?领一样的薪水,自己的工作是否比他人更加忙碌?若不从“工作就是工作”这个角度出发,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都不会快乐。

自利利人,工作愉快

健康的工作态度,不仅是为了薪水而已,除了是为生活,更是为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使社会进步,也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成长。工作的质量和薪水的多寡,不一定能成正比,唯有好好利用工作的机会及工作的环境,让自己成长,也使他人受益,自利利人,工作才会愉快。

如果把工作当作为社会大众提供的奉献,便是透过工作而将个人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甚至也与现在的环境及未来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了,这便是化自私的小我为无私的大我。如果能达到这种地步,你的人格便与宗教家、哲学家的层次相当了。

选自《人间世》

 

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

什么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正确、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呢?时下有些年轻人,只把职业当成谋生的饭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每当有额外工作时,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反正我现在饭也够吃了,衣服也够穿了,房子也有得住,大不了比别人吃差一点、穿差一点、住差一点,而我也不指望这一辈子能发什么大财,干脆休息算了。”因此要他加班,他不愿意;能够少做一点工作,他就尽量少做;逮到休息的机会,他绝不放弃。

另外,有些人则是从十几二十岁开始工作,工作二十到二十五年之后,不过四十来岁就退休了。拿了退休金以后,过起退休生活,开始养老。因为他已经心满意足,觉得钱已经赚得够多,生活还过得去,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工作对他而言,只是为了谋生,既然发不了大财,想升迁也升不上去,就干脆提早退休好了。这种心态,也不是健康的工作观念。

单纯地奉献自己

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取生活费用,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或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嘉奖。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责任及权利,也正是生命的意义、价值所在。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否则,这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跟毛毛虫一样,不像个人了。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特殊意义,那就是一种努力奉献他人的精神。我常常鼓励许多年届中年的在家居士,如果物质生活已经没有困难,应该利用多余的时间,投身各种公益慈善、社会福利事业的义务工作。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得到的是身体及心理的健康;因为在做义工时,我们不忮不求,不为了得到什么,只是单纯地奉献自己。想想看,有那么多人因为你做义工而得到好处、得到帮助,这是多么有价值而令人欢喜的事!

奉献不能以薪水衡量

正在工作岗位上努力的人,也应该建立这种观念,不管有没有升迁机会,不管薪水有没有增加,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服务社会,我们都应该奉献一己之力,尽心工作。奉献不能以薪水多寡来衡量,这一份薪水只是工作所得到的一部分反馈,代表的是人家对我们的感谢,工作的代价绝不能以一小时几块钱来计算。

工作只是为了奉献、为了服务,如果能以这种心态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一定可以全心投入、全力以赴,会很欢喜乐意地把每一件来到手上的工作都做得很好!

选自《工作好修行》

如何让自己与大家都幸福?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论是从媒体看到的,或者人与人之间所议论的,年轻人所竞争追求的,在社会风气和家人的期待下,不外这几类:第一个是赚大钱,第二个是爱情,第三个是名利。

天无绝人之路

假如没有钱,人家看不起,假如没有办法竞争到名利权望,人家也看不起;还有,自己没有得到异性的爱,好像是无依无靠的孤魂,没办法一个人过活似的。

但是,自己有信心可以赚到钱的人不多;自己有信心一定可以找到情人,而且不会情变的很少;自己能够掌握名利权望的人也很少。试想:人人都希望成为有名利权望的大人物,那么谁当小人物?人人都希望当领袖群伦的火车头,那就没有吊车尾的人啊!

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逼得许多年轻人走投无路;一旦看不开、想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其实,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走,就有路活。

我们现在要问,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只要活下去就有无限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尽心尽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可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了。如果努力过后,却发现努力错了,那就改正一下,做另一次的努力。如果发现交错朋友遇上了鬼,也许他是无心的,原谅他一次吧!要是上了同一个人两三次当,那就该以智慧来处理,分手对双方都好。能这样想、这样处理,就不会走投无路了。

尽其在我,尽心尽力

尽其在我,尽心尽力。做任何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走有希望的生路,让其他人不受伤害。能够让自己快乐,让大家快乐;让自己幸福,让其他人也幸福;让自己平安,让他人也平安。这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些,至少不要以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人。

但是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付出,是不是一定有多少收获?不一定。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就可以了,如果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路走;如果已迷失在三岔路口,定一定神,选一条路走。此路不通是因经验不够,失败可换取经验,应该感谢失败的经验让你成长,这样想的时候,就没有走不通的路了。

选自《方外看红尘》

有福不享是傻瓜吗?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哪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愈多,债主就愈少,我愈是欢喜。这种做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量。如果能应用佛法的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着就是苦报的降临。

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有智慧的富人

平时能在自己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节约不浪费,又能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助人,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自讨苦吃,乃至会被讥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们抱持这种怕人讥毁,因之而不愿修福的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穷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称得上是个有智慧的富人。

惜福的一堂课

记得有一位居士时常送菜给我们的道场,结果,厨房的执事者认为菜量反正够多,就专门挑选细嫩的叶子,而将老叶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后,一声不响地将老叶、菜梗通通捡起来准备包回家,于是我们的住众就问:“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将这些菜都布施给我们了吗?为什么要将那些东西又带回去呢?”

他说:“你们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将叶子腌一腌就变成咸菜,或者用来煮汤也是一道很好的有营养的菜汤;菜梗或根的部分,将老皮削掉,用盐巴渍一渍比什么都好吃,如果你们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来供养你们。”

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课。从此以后,我们的出家众再也不敢任意乱丢东西了。

选自《念佛生净土》

大家都可以成为富翁

所谓富有,多半是指物质金钱的富足。例如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每年都会公布全球富豪的排行统计,主要就是从这些人所拥有的资产财富来排定名次。换句话说,就是以拥有金钱的数量来判断一个人富有的程度。

早期台湾社会,也曾经历过贫困的年代,经济经过数十年的稳定发展,才有今日社会的富裕繁荣。但是物质的财富,真的让人幸福快乐吗?事实上,任何一个年代,都会使人感觉幸福或不幸福、快乐或不快乐。时至今日,物质的财富能为人带来便利,同时也有可能为人造成烦恼。

所谓“饥寒起盗心”,似乎意味着物质生活改善之后,整体社会就能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是,另外也有一句话说“饱暖思淫欲”,指出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强化人的伦理观及责任心,反而可能使得人心腐化,生活糜烂,造成社会的不安。

拥有全宇宙的财富

我不懂经济学,我只知道人心如果偏向任何一种性质的极端之时,就会有问题。况且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并不等于物质财富的拥有,也不能从经济条件的贫富来论定一个人生命价值之贵贱。也可以说,真正的财富不一定是金钱买得到的,真正的财富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宽广、豁达与包容。如能心包宇宙,财富即等同于宇宙;如果能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财富就等于是自己的财富了,全宇宙的财富也等于是自家的宝藏了。

以护持法鼓山的信众而言,捐款支持法鼓山,看起来他们个人的财富好像变少了,其实却是更加富有了,因为,他的财富与社会的财富进行了整合。就好比一小滴水流入大海之后,融入大海,而与大海等量,一滴水的力量极其有限,大海创造的生命力则是无穷尽的。因此,懂得奉献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资产管理的人。

成为快乐的富翁

现代社会中,虽然每个人的机运与聪明才智不一定成正比,所能创造的财富也不一定,但是如果有机会,不妨就奉献多一些;如果没有机会,就奉献少一些。布施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因此不论机会多与少、有或无,也等于是恰到好处地在增添财富了。

以个人的聪明才智,加上努力,并适时掌握机遇,便能为个人创造最大的财富。如果人人都发挥各自的长才,善用机运,不计较你我多少,如此一来,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快乐的富翁,我们的社会也就是富裕的人间净土了。

选自《人间世》

利人便是利己

在我当小和尚时,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位行脚僧,他病得很重,身旁没有人照料起居,我师父就告诉我:“有一天你也需要四处去行脚,若是病了也需要有人照顾。”师父的意思是要我去照料那位病和尚,因此在那一阵子,我除了把自己的功课做好之外,也帮忙清洗打理那位行脚僧的衣食、汤药和大小便器。

刚开始,我觉得这份多出来的工作很讨厌,但是后来慢慢得到助人为善的乐趣;而且经过那段时间的磨炼,我除了学会照顾他人,也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就这样,我多了一项看护病人的新技能。

自我成长的机会

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愿意奉献、学习,都是自我成长的机会,这些成长,包括人格的与心理的两种层面;但是如果不用心,恍恍惚惚过日子,人生很快就在蹉跎中逝去。记得在我十来岁时,我的二哥在轧棉花,这种工作很辛苦,需要不停地用脚在机器上踩踏,因此他希望我也能出力帮忙。当时我还小,只想玩不想帮忙,我二哥就告诉我:“小弟,在草地上被放养的牛不久就会被人杀来当食物吃,但那些帮农夫辛勤耕田的牛,人们会说它们是人的伙伴,一直饲养到老而舍不得杀来吃。你要当哪一种牛呢?”被二哥这么一说,我开始认真帮他工作,一有空就分担他的辛劳,把帮助二哥的工作当作玩耍,也是很快乐的。

不停地求进步

很多人抱怨军中生活乏味,但是我的军中生活却相当充实。我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之外,只要有机会帮助人、服务人,我都不会错过,结果自己所得的收获反而更多。例如,当时我参与军中刊物的特约采访工作,虽然别人玩乐时我还得工作,但因为多一份付出,我也多了一份进步。

生而为人,就要不停地求进步,其方法与原则,不外乎除了做好自己的本业外,还要多参与服务他人的活动。如此不但能调剂生活,同时也能拓展自我的深度及广度,为自己创造更宽阔的际遇,所以我要说:“利人便是利己。”从我的人生历程来看,的确印证了这句话。因此奉劝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在努力于本业之余,也要多多协助他人,多参与公益活动,自己才会有多层面、多角度的成长。

选自《人间世》

 

虚荣不是幸福

在现今社会上,有一些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奢华,出入坐的都是名车,甚至是加长的豪华轿车;家里用的是各种黄金制品,甚至连马桶都是金的。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和别人有多么不一样,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有人认为赚了钱就应该花光,因为财富如果不用,万一哪天死了来不及享用,不就等于白赚了吗?所以,有多少钱就要用掉多少,这是刺激他继续赚钱的一种原动力。还有人则认为,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如果赚的钱自己没有用到而被他人花掉,多么可惜,多么划不来啊!所以,宁可自己把钱花掉,也不愿留给别人。这虽然不算是虚荣心,却是一种浪费。

像这两种人,无论是站在佛法的立场还是环保的观点来讲,都不应该鼓励,而应劝勉他们不要这样浪费。因为他们所用的都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是属于大家共有的,并不是他个人的。

花钱要花得有意义

所以,赚到的钱能节省就该节省,不该拼命花钱享受。譬如车子其实没有加长的必要,难道要把车当床睡觉?或是在车里跳舞、喝酒?而马桶能用就好了,有必要用黄金打造的吗?有的人就是为了与众不同,反而表现出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如果样样都是金的,或用其他特殊的物质来制造成功的形象,不仅可能让人觉得他心理有问题,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一定有益。

要破除这种虚荣观念,可以请他思考这样做的快乐在哪里?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满足,却招来别人的妒忌,或被指责是浪费资源的人,这样显示阔气有什么价值呢?

但是,如果赚的钱是为社会谋求福利、改善人的观念,以及帮助人的生活质量更好,生活得更安全、安定,那么花钱就花得应该,花得有意义。

会用钱的人

我曾经见过几个很有钱也很会用钱的人,我到他们家拜访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陈设非常朴素,吃的、用的、穿的都很朴实。他们把赚来的钱都用在公司的经营和员工的福利,以及对社会的奉献上,而不花在自己的个人享受上。因为他们认为唯有自然才是最好的,最简朴的生活才是最健康的。

所以,一个有教养、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是不会有虚荣心的,因为他们明了不要因为财富而迷失了智慧的道理。

选自《放下的幸福》

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真谛应该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够平安虽然和外在环境有关系,但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主观的自我心态——如果自己的心态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获得幸福就很难。

真正的知足

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没有也知足”,这是平安常乐的基本条件。不过,“多也知足”还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没有也知足”就很难体会了。一般人大概会觉得纳闷:“东西都不够用了,要怎么知足呢?更何况当什么都没有时,讲知足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东西多不一定就能满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绝对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通过相对、比较而来的。而且,即使真的拥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恒不变,也不可能永远维持正面的成长。所以,当“有”的时候就应该知足,至于“少”或“没有”也是一样,因为“少”或“没有”都可能是“有”的开始。

因此,无论将来“有”或“没有”,都一样要努力,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和过去比较,也不要和未来比较。只要活着,就要凭自己的心力来做事。如果做错了事,就要懂得忏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够好,就要继续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无愧于天、地及自己的良心,这就叫作“知足”。

米缸里的老鼠

我常常向弟子们讲一个比喻:“不知足的人就像生活在米缸里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边都是可以吃的米,却在米缸里撒尿、拉屎,把米缸弄脏了,才又跳出去找东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还糟蹋了自己的福报。”例如,虽然在禅堂里有很好的环境供大家修行,还有老师指导修行方法,但是很多人仍然想着“这个方法不好,这个修行场地很差,我的身体很不舒服……”,用这些借口来拖延自己的修行,不就像是米缸里的老鼠吗?

因为缺乏感恩、知足的心,得到利益以后不但不会满足,而且还会嫌弃别人把不要的东西送给他们,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外,我们也要常常想到,自己的福报是从过去生中带来的。所以,这一生要好好地惜福、培福,不要糟蹋了自己的福报。

一个真正知足的人,能够了解“进退自如”的道理。退的时候,他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认为是老天瞎了眼、自己生不逢时;进的时候,他则会心怀感谢地想:“如果不是我过去修来的福报,就是别人对我太好了。因为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现在才能这么顺利,无论得多、得少我都很感激。”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却老是在享福,福报就会愈来愈少,幸福的日子总有结束的一天。一个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当遭逢逆境时不会抱怨,在一帆风顺时则懂得感谢,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到心满意足,才是个真正幸福的人。

选自《真正的快乐》

带给别人幸福的希望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而且是有限的。如果生命中的每一秒,都能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给自己希望,也给他人希望,就是有意义地活着。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不管是残障或健康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在浪费生命。如果身体非常健康,但是心理不健康、不快乐,无法带给别人快乐;自己没有希望,也无法带给别人希望,这样生活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每一秒钟实实在在地体验自己活着,是很快乐的事。生命往前走,只要是自己有心愿、做得到的,就继续做下去;能够发挥多大的力量,就尽力去发挥。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不要跟别人比较,只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够了。让家里的人因为你的希望而有希望,这就是菩萨自利利人的精神。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要求太高,有多少电就发多少光,不需要跟别人比较。但是要如何才可以继续不断充电,就看自己的生命怎么运用。

在面对困境而绝望时,人难免会有类似这种轻生的念头,以为一死百了。心想反正已经没希望了,活下去是多余的,只是增加更多的痛苦,甚至为家人增加更多的负担。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来讲是正常的,许多人都会循着这个模式思考,但这是消极的。其实在困境中更应该往积极方向去想,因此转念,从绝望变成永远不放弃希望。我也看过许多残障人士被誉为口足画家,还有玻璃娃娃也能从绝望的边缘走出来,他们的生命就是社会最佳的励志教材,带给许多人希望。

当别人的支持者

从这个角度出发,提供给大众两个方向去思考:第一是要自我期许当别人的支持者,当你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勇于做一个支持者;另外就是永远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希望。

选自《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苦日子如何变成好日子?

有些人物质条件很苦,但精神生活却是快乐的。中国古代的大贤人颜回,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他却乐在其中,不改其乐。为什么他能快乐?因为他注重精神生活,而不追求物质生活。其实人不必过于担心物质生活,蚂蚁、老鼠都不事生产,也没有积蓄,却能过生活,还繁衍众多的后代,何况是人呢?因此,不要担忧自己未来会不会衣食匮乏。实际上,人生存着,一定有自己的福报。就基督教而言,就是上帝会赐给你;就佛教而言,人会有自己的福报。

放下得失心

当老鼠、蚂蚁没有东西吃时,也要自己去找,空等的话,没有人会送东西给它们吃。同样地,福报还是要自己努力寻找,不努力是不行的。努力了以后,可能收获得多,可能收获得少,但无论是多是少都要知足。

这就是要放下得失心。要是得失心太重,索求无度,就会很不快乐。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是得,其实未必是得;表面看起来是失,也未必是失。例如,很多人十分疯迷乐透彩券,想着要发大财。但发大财是否就会带来快乐呢?是否以后就会日日是好日呢?

其实银行里的存款多并不代表快乐。很多人有钱并不快乐,一帆风顺时并不快乐,总是在过苦日子一样。

知福、惜福就日日是好日

最近有位很有钱的大老板来看我。一般人以为他很风光、很有钱,但是他其实很痛苦,所以来找我。我告诉他:“你的痛苦就在于钱太多。”但是富有并不是罪过,也并不一定会带来痛苦,重点在于懂不懂得运用金钱、有没有适宜的价值观。适宜的价值观应该是:“金钱是我为大众保管的,不是我的。”佛教讲究的是因缘,基督教讲究的是主的恩典,因缘是属于大众的,大环境好,个人才会好,大环境不好,个人是无法好的。

我所谓“日日是好日”是知福、惜福。有生命就是福报,知福、惜福就会快乐。福报是什么呢?能够活下去就是福报,有福报代表我们还有希望,有希望就会快乐。希望是什么?希望就在前面,走下去就有前途,不走下去就没有前途。所以很积极地往前走,就是快乐的。

选自《不一样的亲密关系》

 
 

 

 

 

 

 

练习前的小叮咛 

1. 上班族常常因为工作忙碌,总是轻视吃饭这件事,但是,吃饭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吃饭也是一种食疗。因此,特别设计了“吃饭禅”,让大家在阅读本书前,先以禅法体验专注力,感受活在当下的感觉与好处。

2. 专注引导除了可以应用于三餐,平常喝水或吃点心时也可以应用。将心从纷乱的生活里,带回当下的动作上,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让身心合一。

专注的要领

想想看,你有多久没有细细咀嚼、品味饭菜的香甜了?

生活脚步匆忙的现代人,往往在吃饭时,不是心不在焉,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或是看电视,就是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赶着用餐,所以常常是食不知味,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肠胃不适。

想要吃出健康、吃出味道,可以尝试练习放松并专注地吃饭,享受吃饭的当下。吃饭时就是专心吃饭,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事情,以免头脑紧张思考,影响胃肠消化和吸收。放松并专心地吃饭,才能吃得津津有味。

专注的步骤

首先,吃饭时,身体要坐正,坐姿不正,将使得胃肠消化不良。

接着,放松身心,放松头脑,放松全身的肌肉,让心情保持愉快。

夹菜的原则为:“手动,清楚手的动作;口动,清楚口的动作。”慢慢欣赏吃饭的动作,体验细嚼慢咽的过程。

咀嚼时,要专心体验身体与食物互动的关系。

清楚夹菜的动作,清楚手移动的感觉,清楚将食物轻轻放入口中的感觉。

清楚牙齿咬合、咀嚼的感觉,以及食物与舌头配合的动作和感觉。清楚饭菜经过咀嚼后,由块状变成颗粒再变碎,这样慢慢嚼碎的过程。在咀嚼时,清楚体验咀嚼力道的轻重而做适当的调整。清楚食物吞咽到食道、胃里的感觉,感觉身体是放松愉快的。

身体放松,清楚每一个动作与感觉。享受全身放松的感觉。

用餐结束后,用心感恩所有让我们能专心用餐的因缘,以及所有为我们提供美好一餐的人、事、物,以感恩的心结束美好的一餐。

法鼓山禅修中心提供


什么是现在观?

我常常告诉我的弟子和学生们要有“现在观”,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间。既然你处在现在这个时间,就不要忧虑未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老是在忧虑未来,就会把现在的时间都浪费掉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掌握现在,运用现在

就好像古人说:“百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意思是:假如你现在有一只鸟在手上,就不要担心该怎么让树林里另外的一百只鸟都飞到你手上来,你只要把手上的这一只鸟照顾好就好了。如果你能照顾好手上的这只鸟,或许树上其他的鸟也会飞来。可是如果你老是担心手上只有一只,希望一百只鸟能通通到手,便放弃眼前的这一只,而跑去抓另外一百只,结果不但那一百只会飞掉,连自己手上这只也会不见了。

所以,你最好是掌握现在、运用现在,从现在这个立足点,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人要进步、要往前走,需要立足点和方向感不断地互相配合,方向是一定不能变的,但是立足点则可改变。如果立足点不能改变的话,你将不能前进。虽然你现在这一脚踩下去是稳固的,还是要很清楚你当下这一步的状态是什么,然后才能再踏出第二步,这就是“步步为营”的一种做法。

不要担心未来

如果你能掌握这种做法,那么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会有临机应变的能力;否则,你老是在担心着未来,那你会连现在的这一步都踩不稳,这就是“落空”,是很危险的事。

我们要活在当下,也就是要活得很认真、很踏实。你现在在做什么就专心去做,如果你在讲话就专心讲话,不要三心二意地想其他的事。比方我在接受采访时,如果心里胡思乱想,就会变得语无伦次,当下就出问题。如果能认真、踏实而用心地生活,那就是活在当下,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克服忧虑和疑虑最好的方法。

选自《放下的幸福》

 

禅为什么是一心无二用?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隔壁泳道吗?”

这位日本选手回答:“我不知道在我旁边的选手是谁,我没有注意。如果我分心注意旁边的事物,我大概会慢个两三秒才到终点吧!我只知道全力以赴,拼了全力在水中前进,隔壁泳道是谁,我并不在乎。”

这好比是人生过程,有人常是人比人气死人,或者担心别人表现得比自己好,所以要更努力,比别人好。但是这样的“担心”,使他们的努力打了折扣。自卑、嫉妒、忧虑、患得患失,都变成了人前进时的阻碍。如果心中有挂碍,要变成第一也难。

放下当下的自我中心

所谓“禅”,就是放下当下的自我中心。自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实实在在地活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是犹犹豫豫地东张西望,也不是没有目标地乱走,而是认定一个方向,放下自我与利害得失,努力冲刺。

许多人注意王建民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投球,大家都对他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可以期待他每一场都胜利,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但是他自己不能有这样的期待。如果每次投球都担心结果,反而容易失误。

有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说,她高中骑单车,在小路上远远来了位孕妇。她心想千万别撞到孕妇,心里一紧张,偏偏就真的撞上了。她告诉我:“在那当下,骑车就骑车,千万不能想太多。这好像也是禅呢!”

小心而不担心

禅是一心无二用的,当下该做什么就全心去做,不偷懒,也不担心,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大家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做好当下的事,小心而不担心,才能从容自在。

选自《方外看红尘》

享受人生,珍惜人生

许多人认为享受人生就是吃、喝、玩、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所有的动物也都会吃、喝、玩、乐,那人不就跟动物一样了吗?那不叫作享受“人生”,而是享受“动物的生命”,糟蹋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三等份,每天工作八小时、生活八小时、睡觉八小时,生命之中真正能运用的时间其实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说是太少了。就算活到一百岁,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睡觉、吃饭上。

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人

吃、喝、玩、乐是动物的本能,虽然人也是动物,但人不仅仅是动物,还有生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我们短暂的人生。因此,懂得把握我们所拥有的时间、环境和条件,好好运用它们,发挥最高效用,那才是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人。

但是对于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我们又会觉得:“这个人好现实哦!”

对他有利益的事,他才会帮忙,对他没有利益,或跟他没有关系,他就不参与、不帮忙,那是由于对方过于自私、短视。

如果能把心量放大,观念转变一下,以众人的利益为考量点,把现实转成“实际”。珍惜现在,珍惜当下的生命,珍惜所有的时间,珍惜自己的环境,为增进社会大众的福祉而努力,这样的“现实”是不坏的。

可惜我们很多人是在忧虑、悔恨和骄傲中过日子;或是活在幻想和回忆中,沉醉在过去的丰功伟业中,缅怀自己曾经如何如何,做过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得意过。也有的人将生命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有成就,以便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伶俐。

人和人之间谈论的往往也就是这些。成天和朋友东拉西扯,当面谈不够,又继续打电话谈,一天的生活往往就这么过去了。这究竟是享受人生,还是糟蹋人生呢?

尽到做人的责任

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时间来与人为善,做义工,服务社会,关怀人群?那么,我们不仅尽到做人的责任,也不会把时间浪费掉了。

但是珍惜时间并不等于拼命工作,而是需要完成工作的时候就全力以赴,该用头脑思考的时候就用心规划,需要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该放松时就放松,恰到好处地安排好时间。

祝福大家享受您的人生。享受人生就要珍惜人生,珍惜当下,每一秒钟都不要浪费。因为人生苦短,每一秒钟都是可贵的。社会整体的资源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资源累积出来的,我们每个人掌握现在,珍惜现在,就可以增加很多的资源,无形中也就为社会累积了无数的资源。

选自《找回自己》

工作如何不手忙脚乱?

人不可能离开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但是,你还要有本事活得很愉快,否则,这个人需要你照顾,那个人需要你关怀,这件事要马上处理,那件事也要在时限之内完成,你就会手忙脚乱,过得非常紧张。

分出轻重缓急

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被工作驱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轻重缓急、大小内外,先处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虽然目标要远大,可是开始动手的时候,要由近处、小处着手,想要把千头万绪在同一个时间内理清,这只是贪念罢了。

以读书为例,我每天要读的书很多,除了佛学的书之外,古代的书、现代的书、中文、外文,要看的实在太多了,这辈子大概是读不完了,怎么办呢?急着要看,马上非看不可的,我就先看,看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有的就必须要详细地看,端视情况调整。

一样一样地完成

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看到好吃的东西,大部分的人会想要每样都尝一下,这时就要有自制能力,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样东西最适合我们吃的就先吃,哪一样东西只是想吃,但不一定需要吃,就暂时不吃,如此一来,心情就缓和下来了。

一个人只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两只脚,想要同时完成许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计划好,一样一样地完成。如果能够这么做,你就不会着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却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选自《工作好修行》

如何让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 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他念头。

2. 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他的杂念。

3. 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他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清楚、轻松、愉快。

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先计划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需要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需要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需要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他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譬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一心一意做工作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

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呢?”

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

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选自《禅的世界》

 

如何不胡思乱想?

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心口一致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像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槌,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慧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譬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选自《禅的世界》

如何不变成无头苍蝇?

禅的修行者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之中,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他必须留心,把注意力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点上,这是基本的要求。当你的日常生活有条不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般瞎飞乱撞,你才能进入禅的修行功夫之中。

心不在焉,秩序大乱

这和参公案、参话头有点不同。在参公案、话头时,是希望知道手指以外的月亮在哪里,这月亮又是什么样子,也就是经常专注在一个问题或一个念头上。但日常生活中,你却不能使自己像一只伶俐的猴子那样,对什么事都感到很好奇。看到钟在转,就把它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在转?听到唱机在歌唱,也把它拆毁了,看看里面的人藏在何处?整天这么胡思乱想、东冲西撞,这不是参话头,也根本不能修行,甚至使得你日常生活的秩序大乱。这时你走路可能会撞到汽车,吃东西会把食物塞到鼻孔里,因为你心不在焉。

锻炼自己的专注力

而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要锻炼自己,摄心专注在每一件所做的事上,把它认真尽责地做好。这可以使我们从生活之中体悟出一番道理,再将它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之中。当身心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就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安然通过一切顺逆境遇的考验,使生活充满智慧和愉快,不仅自利又能利他。

选自《禅的生活》

为何说工作好修行?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拜佛、闭关、打禅七等行门的修持,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佛法讲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调整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也就是说把我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三种行为修改一下、修正一下,这就是修行。

帮助人就是一种修行

修行最要紧的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念头的清净,不要存有坏念头,也不要做坏事、说坏话。它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自己烦恼的减少或消解,叫作修慧。诵经、拜佛、忏悔、打坐、拜忏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内在的烦恼,帮助我们增长智慧。

修慧的同时还要修福,就是多帮助其他众生。其他众生是谁呢?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生活、工作,跟我们共处在一个大环境之中的人。但是该如何帮助他们呢?用头脑、体能、时间、财力都可以,帮助人就是一种修行,修的是福报、功德,这种功德可以帮助很多人从贫病苦难之中得到平安、快乐和幸福。

如果以这个标准或定义来理解修行,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就可以修行。有句话说:“身在公门好修行。”为什么一个人在公家机关,或是做政务官的时候,是最好的修行时机?因为这是修善、积福、积德的大好机会,如果在法令上、政策上、执行上的方针能够多动一下头脑、多说一句恰当的话,就能够使千万人得到利益,那就是修行了。

全心全意地投入

对一般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就是工作,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埋怨、发牢骚,或是一边指桑骂槐、很不满意,这样就是敬业、就是修行。反之,如果懈怠草率,做任何事都觉得懒洋洋的,就不是修行了。这与中国人工作的时候讲求敬业乐群,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讲求同舟共济是相同的。因此,修行的基本观念,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有一次我在日本,有个信众煮菜给我吃,她说自己是以修行的心煮这道菜的,用来供养法师。我听得满心欢喜,我告诉她:“这个菜里面,已经具足了诚恳心、菩提心、恭敬心、供养心,这确实是修行。”

我们做任何事时,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诚,那就是修行,修行与工作原来就是不相抵触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比较专门的、持续的修行,工作中与工作外的修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选自《工作好修行》

如何锻炼集中心?

心不听指挥,所以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我们要用方法,使得心能够统一起来,集中起来,发挥它最大的效用。也因此,从佛陀开始,就教行者应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炼心。

把“心”放在同一件事上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笨弟子,他的名字叫愚路或小路,各位可参看拙作《圣者的故事》。愚路很笨,因为他的心无法集中,非常散乱,他没有办法记住任何完整的一句话。教他一首偈,他不是念了上句忘了下句,就是念了下句而将上句忘了。在寺院附近放牛、牧羊的小孩,都因听他背诵而把偈子背熟了,可怜的愚路却连一句也记不住。后来,佛陀就教他念两个字“扫帚”,然而,他依旧是念了“扫”就忘了“帚”,记住“帚”却把“扫”忘掉。于是,佛陀就教他替僧团大众擦鞋,并且告诉他念两句话:“我拂尘,我除垢。”佛问他:“懂不懂呢?”他说:“懂了。”于是,他就天天擦鞋子,并且边擦边念:“我拂尘,我除垢。”后来,他突然明白了尘垢有内外之分,佛陀教他拂除的是内在的烦恼尘垢,是贪欲、瞋恚、邪见的尘垢。就这样,他便断除烦恼,而证了阿罗汉果。他整天替人擦鞋子,将身心都投注在“我拂尘,我除垢”的方法上,这就是“制心”,也就是把“心”放在同一件事、同一观念上,继续不断地做下去,这是禅法的源头。

所以,禅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六祖坛经》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倒是吃饭、睡觉、屙屎、撒尿等日常生活,是禅门修行的方法。

一心一意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时,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觉时,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诸位,现在你们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听讲,如果你听讲时,一边用耳朵听,另一边却因我的话而想到别的事,比如刚刚提到擦鞋子,结果你们心里想,佛要擦鞋子,那时代的出家人穿的是什么鞋?而那位笨弟子究竟是擦草鞋呢,还是布鞋?或是什么鞋?但奇怪呀!如果是草鞋,那根本不需要擦,而布鞋也无从擦起。嗯!那个时候,大概已经有人穿皮鞋了,可是,出家人又怎能穿皮鞋呢?如此这般的妄念继续不断地闪过,就不是专心听讲了。

有些聪明人头脑转得很快,听到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就可以转几个念头且一直转下去。这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联想到一大串别的事情上去,并不是“制心”,而是散心、乱心。要心无二用、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才是“制心”。

选自《拈花微笑》

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工作上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个要想:这原本就是在我的预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一定会有困难,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困难而已。接着就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逆境。

首先,当然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找专业的人,或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帮忙,或是几个人一起讨论,因为单独一个人的思虑比较难以面面俱到,若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讨论,很可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把问题处理好了。所以,心情镇定地面对问题而不慌张,并适当地求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居安思危

很多人觉得顺境很好,其实人在顺境的时候,难免志得意满,常常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时时刻刻要谦虚、谨慎,不能趾高气扬、傲慢、自以为是。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顺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和当时你所结交的人、相处的人有关系。

随时随地都有新可能

虽然这当中也有自己的一分力量在里面,有的人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能力强,那也没有错。运气好才能遇到好的因缘,可是运气不会老是跟着自己走,好运一样会离开。所以当有好运的时候要小心,就像是爬山爬到最高峰的时候,别只顾着扬扬得意,否则不小心掉下山谷可就麻烦了。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来是会下坡的;下坡之后,另外一个高峰还会起来。人生的过程就像山峰起伏,处顺境的时候不可以骄傲,处逆境的时候不需要灰心。我们必须要记住,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可能发生。

选自《工作好修行》

书籍介绍

圣严职场三书

作者:圣严法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禅修,是一种由内到外帮助人放松压力的根本之道。台湾高僧圣严法师教你以禅法放松身心,通过调整工作节奏,将自己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往期回顾

觉斗第二十四期:

人生的转角处遇到了佛祖

觉斗第二十三期:

一位现代的愚公

觉斗第二十二期:

心病心药医

觉斗第二十一期:

禅的黄金时代

觉斗第二十期:

转换的奥秘

觉斗第十九期:

烦恼都是自找的

觉斗第十八期:

死生事大

觉斗第十七期:

一切都还来得及

觉斗第十六期:

僧人眼中的道德经

觉斗第十五期:

佛氏门中 有求必应

觉斗第十四期:

和尚不太生病的独门秘诀

觉斗第十三期:

佛陀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

觉斗第十二期:

病痛也是一种功德

觉斗第十一期:

对话:当学者遇上高僧

觉斗第十期:

轮回的真相

觉斗第九期:

迷误之间

觉斗第八期:

幸福的秘密

觉斗第七期:

藏传佛教不神秘

觉斗第六期:

解密日本的禅法

觉斗第四期:

你可以不生气

开卷有益:有奖结缘

凤凰网华人佛教联合多家出版社,将持续开展“开卷有益”这项有奖赠书结缘活动。

微博参与:
1、关注凤凰网华人佛教微博。
2、在话题#觉斗#里@ 你的三名好友!就有机会获得凤凰网华人佛教为您准备的礼物了。

微信参与方式:
1、首先,需要您关注我们微信公众账号。我们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是:凤凰网华人佛教及海南出版社。
2、将#觉斗#活动信息分享至朋友圈,截图后通过微信发给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凤凰佛教出品 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马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