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及东汉以来,至于魏晋南北朝是儒学内化为士族家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诸家说法不一,拙著《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重印)。那么士族家法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佛教对于儒家伦理是否有所影响?儒佛融合也为世所熟知。但是,历来的研究大多强调佛教学习儒学逐渐中国化的一面,关于佛教对儒学的影响也只侧重于心性义理的层面。至于佛教对礼法文化的影响,则未多加关注。
中古时代世俗家庭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佛事活动蔚然成风,使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社邑中儒佛观念的碰撞,或者把忠孝作为佛事活动的目的和宗旨,写经、刻经、造像、建寺,上为君国,下为父母发愿祈福;斋僧、礼忏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道。儒家的思想意识浓重地被带入佛教的法事中。举办佛事活动诸如写经、刻经、造像、建寺,举行法会、斋僧、礼忏,甚至“竭家建福”,不是为了出世,而是为了入世,把家庭生活的幸福建立在积极开展各项佛事活动上。若干个家庭或家庭的主要成员组成社邑,在婚丧嫁娶时展开互助,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说,这些都是佛教影响到礼法文化的重要表征。下面我们不列举此类世俗生活中佛教“替儒行道”的内容,而是重点揭示佛教戒律中与礼法文化共有的伦理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对于世俗社会的传导。
佛教戒律的伦理价值
佛教学说的根本旨归是要修行觉悟,证成佛果。尽管诸家宗派在对于佛法的理解、经典的解释、修持的方式,容有差别,但是就通向成佛道路而言,遵守戒律乃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本前提。《梵网经》卷下就说:“众生虽有佛性,然要依持戒律,然后乃见。”戒律不仅是对于信众的约束,也是他们成佛得道的修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