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
2008年12月15日 10:40戒幢佛学教育网  【
相关标签

在佛法中,道德的具体规范是如何的呢?道德行为又称善行,它的基本内涵便是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这十种善行包含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体现在身体方面的善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善行;不贪、不嗔、不邪见,是体现在思想方面的善行。

与十善相反的便是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十恶行可以说是对世间恶行的全面总结,人类的种种犯罪行为,都没有超出这十种恶行的范畴。因此,佛教将对治这些恶行的十善业道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五戒主要是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具体内容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戒相上来看,五戒与其他宗教的道德规范非常相似,如耆那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为五戒;基督教的后五诫则为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规范体现着古代圣哲们的真知灼见,虽然朴实无华,但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对琐事的明智指导是最高明的教条,因为生活并不由新奇和奥妙的事情成立。”

或许有人会怀疑,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那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否早已过时?是否还具有永久的权威性?我们要知道,虽然人类有性别之分、种族之分,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之间也有着共性,存在着相似的弱点。今天,物质文明虽然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人性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完善和提高。正相反,在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旗帜下,人性的弱点因为失去制约而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杀、盗、淫、妄的犯罪现象非但没有收敛,甚至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泛滥。要想改变这一社会现状,唯有将道德深入普及到民众之中。

佛教的五戒十善有深厚的义理作为基础。从自身而言,持戒就是在培养我们生命中善的种子,抑制生命中恶的种子。当善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净化。而恶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在趋向堕落。我们的每一桩善行,带来的不只是暂时的人天果报,更会将未来生命带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环中。而恶的种子一旦萌芽,也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给未来招致无穷的过患。善恶果报不是一时的,所以,持戒的意义也是长远的。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济群法师   编辑: 李雅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