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008年05月30日 08:16普陀山佛学院  【
相关标签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站在齐鲁平原,面对滔滔的流水,感慨“逝者如斯”。几乎在这同一时间,东方的另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舍弃王储之位的矢志求道的老比丘,在印度的一株古树下,审视世间芸芸众生,发出感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五师智,皆得显现。”两千多年来,老比丘深邃的纶音,穿过菩提伽耶坦荡的广场,穿过喜马拉雅巍巍的雪峰,穿过西域边陲茫茫的荒原,至今回荡在我们生长的这片中华大地上,我们把这位传播智慧福音的老比丘称为佛陀,而把毕生所弘扬的教法体系称为佛教。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起到了和谐人际,安顿人心的最基本的社会作用。不仅如此,佛教最为重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精密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解脱生死的涅槃思想,超尘出世的人生态度,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理论,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论是帝王将相,学者文人还是庶民百姓都无不受他的影响。

佛教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如此重大的社会作用,那么在当代社会,佛教又有怎样的价值呢?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种种的社会问题却日益突出,科技在日新月异地改变我们人类生存状况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人们在享受高科技,高物质的消费之时,也在吞咽着随之而来的苦果,诸如核战争威胁,精神家园的丧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智慧深邃,具有超越精神与慈悲情怀的佛教,无疑将受到人们的普通关注,佛教将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一、以和合促安定。

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重要的主题。但我们应当看到,当代社会总的发展形势虽是趋向于和平的,可并不是天下太平,影响社会安定、影响国际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人类的贪欲导致了人们的互相争斗与摩擦,导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美英联军与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民族冲突,利比里亚的内乱,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等等,人为的苦难扰得人们惶惶不安。在这种形势下,实在需要一种能够调节各种矛盾的和合精神来促进人类的团结发展,在此,大乘佛教的圆融和合精神,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先生当年就曾经这样说过:“在当今时代,对于饱受苦难迷痴狂乱的众生,佛教倡导和平的教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需要”。佛教向来以圆融和合著称于世,佛陀教诫弟子们不与世争,佛教的僧团更以“六和敬”的精神作为集体生活的基本原则,主张宽容他人,尊重众生,并且更以随顺众生作为我们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佛陀教导我们,应以一种博大的胸怀为人处世,追求社会平等,世道和平,众生安乐,是佛教和一贯精神。

二、以冷静促发展

近世以来种种的社会问题,生存危机,与社会片面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有很大关系。人们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缺乏冷静清醒的认识,被发达的科技冲昏头脑,忽视了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内在隐患。佛教在新世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就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佛教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着冷静清醒的认识。佛陀的全部教法就是从冷静洞察人生价值及社会缺陷的“苦圣谛”展示的,他对人类价值、社会缺陷的批判,对人类终极理想的导引,对庄严世界的根本在严净自心的强调,这些对于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冲昏头脑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浇下一盆冷水,给浮躁的人们一片清凉,佛教可以以佛陀这种冷静的智慧,超然的精神,向世人敲响警钟,提醒人们的清醒自觉,认清我们人类在宇宙法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引导人们将精神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视自我生命状况的调整,以冷静超然的心态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将人生的目标放在追求精神解脱上,从而达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的。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能 仁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