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真与俗”对立吗?
2008年04月25日 09:41互联网  【
相关标签

任何一个宗教体系之中,必然会内涵有一个特殊的精神信仰结构,从而分离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双重关系,否则,它的基本信仰就难以被建构成功,宗教就不会成立了。

但是,对于这双重关系的理方法,却是格外的重要。可以说,处理这种双重关系之方法的相异,在极大程度上就会造就了各个宗教间的诸种差异。甚至可以说,宗教的差异,即在于各个宗教体系在神圣与世俗关系间的处理方法上的差异;或者说,任何宗教在信仰层面上的差别,往往就是这些处理神圣与世俗双重关系的制度、组织所建构出来的。

佛教的经典教义之中,本来就涵有对神圣与世俗之别的把握方法。佛教教义之中,本有真与俗二谛之别,表示了佛教对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关注和处理。

真与俗二字乃相对而言的概念,故依相对而演为入世与出世、在家与出家等对应。真与俗二谛之意义,在大小乘诸经论之中所说不一。一般而言,真与俗二字,常有如下几种彼此对应的涵义:

1、事与理的别名。

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中是真。

3、世间是俗,出世间是真。

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大乘有宗曾经以本体和现象二元的区分为标准,建立真与俗二谛说。其以事物的构成元素为胜义谛,以刹那存在的和合现象为世俗谛,如同《顺正理论》所说的那样。

“有和合聚,虽破为多,彼觉非无,犹如水等。若以胜慧析出余法,彼觉方无,亦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灭,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名胜义谛。”

“诸和合物随其所有,总有二种性类差别:一可以物破为细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谓且于色诸和合聚破为细分,彼觉便无名世俗谛,犹如瓶等。”

在这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真实平等之理;俗谛又称世俗谛、世谛,指世俗差别之理。与此相应,真、俗亦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称为俗;不生不灭之理性,称为真。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李向平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