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保定年代最早的石塔 博野兴国寺石塔
兴国寺石塔(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保定年代最早的塔是哪座?也许有人会说,易县不是有座荆轲塔吗?荆轲不是战国时期人物吗?荆轲虽是战国人物,但易县的荆轲塔实是辽代所建,后人为纪念荆轲将此塔称为荆轲塔。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在漫长的历史中,塔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浮图”、“塔婆”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三国之际,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这两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
博野兴国寺石塔是目前已知的、保定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古塔,为唐代景龙四年(710年)创建,距今已有1302年的历史。这座石塔1993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查资料,保定涞水县还有一座名为镇江塔的砖塔,据考证为唐先天二年(开元元年,713年)所建,但涞水唐塔比博野唐塔要晚三年。
博野本是千年古县
说到博野,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县很小,因为它只管辖3个镇、4个乡、133个行政村,总面积330.89平方公里。谁知道这个小小的县域里竟有这样古老的石塔,而博野县也是保定有名的千年古县。
据清代《博野县志》记载,博野在西汉时即立县,当时名蠡吾,属涿郡,蠡吾城址在今博野里村东南60米处。“蠡吾县城为滹沱河所湮。”东汉时这里设博陵县,又改称过博陵国、博陵郡,魏晋改名博陆,北魏时称博野。《水经注》称博水是众多水之意,博野县即以地居博水之野得名。
据《保定千年古县》一书介绍,博野境内古老村落居多,千百年来村名一直沿用,根据对全县139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建于汉代以前的60个,晋朝3个,隋唐时代28个,宋朝17个,元朝6个,明朝21个,清朝4个,建村1000年以上并一直沿用村名的占自然村总数的65%。这些村子有的以古迹派生地名,如“东王墓”、“西王墓”、“南陶墟”等,有的以军营派生地名,如“大营”、“小营”、“庄头营”等,有的以姓氏命名,如“解村”、“张家庄”、“耿家庄”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兴国寺塔即坐落于博野县程委镇解村的一所小学校里。
解村学校赫赫有名
博野县的文保所长是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叫宋云苏,据她介绍博野是个文物小县,文物不多,但是,“国保”单位兴国寺石塔是目前已知的、保定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一座石塔,这还是让博野人感到很自豪的。
在宋所长的带领下,笔者一行驱车来到距博野县城14公里的解村,路上经过一条已干涸了的大河,宋所长说这是潴龙河,已干涸多年。
解村是当地比较大的一个村庄,据传唐代就有此村落,因姓谢的人家在此落户建村而得名。建村的历史没有准确资料加以考证,但村内的这座唐塔却有准确建筑时间--唐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当时是建在兴国寺内。
车到解村,一条道路直通解村学校,解村学校的李彪校长早在校门外等候。据李校长介绍,解村学校历史悠久,清光绪32年(1907年)解村村民在本村兴国寺办起学校,有学生100多人,是博野县第一所小学。民国12年(1923年)增设五六年级,称解村两级小学,学生只招男生。民国17年(1928年)教师王志远(中共党员)在学校发展党组织,传播马列主义。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原籍博野东呈召村,就曾在这所学校读书。
李彪校长1959年出生,是解村旁边的解营人,1990年来到解村学校工作。据李校长介绍,解村学校本来是占用兴国寺的地方,兴国寺没有了,只留下兴国寺塔。李校长说,以前这座塔的下部一直被土埋着一小截,也没有围栏保护,据他所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调皮孩子都曾爬到塔顶玩耍。
塔室里有佛像、铭文
如今在解村学校操场里的唐代古塔已设有围栏保护,塔基地宫也已完整地呈现出来。文保所宋所长向记者出示了一份1987年的《兴国寺石塔调查记录》,令记者了解到关于这座石塔的一些细节问题。
1987年《兴国寺石塔调查记录》介绍,当年文保所工作人员寻访解村八十岁的老村长程金山,而据程金山介绍,唐代这里是兴国寺,有一年闹灾荒,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官府放粮救济百姓幸免于死,百姓感恩捐资,由兴国寺僧人主持修塔,以作纪念。兴国寺于辛亥革命时期被拆除,寺内有两通石碑被推倒埋在地下(地点不详),寺内还有一口一人高的大钟,上面刻有“修兴国寺”的字样,但此钟抗日战争时期砸毁做了手榴弹。1987年4月24日,博野文保所姚庆勋、张来雪和地区文保所的孙刚三人对塔基吞土进行了挖掘和清理,发现塔基地宫里雕有佛像并刻有铭文。
笔者看到的石塔,旁边已立有“国保”标志石碑。据博野文保所前任所长王艳丽电话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塔基清理出来后,即修水泥池及围栏加以保护,去年在水泥池里又加修了排水管道。李彪校长打开围栏后记者走进水泥池,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一千年宝塔。
博野兴国寺塔为四方形十五层密檐式实心石塔,通高7.51米,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边长1.73米, 由三层方石组成。塔身第一层由三块整石拼合, 形成塔室。塔室南面辟券门, 门左右各雕一持剑守护神。室内北壁雕刻一佛二弟子,并刻有塔志,内有"景龙四年"字样。室内东西两壁各有佛像,还有供养人像,所刻铭文中还有供养人姓名。第二层至第十五层为密檐式, 每层檐均为石雕成叠涩式样。每层为一块石料, 檐部为一块石料, 相互叠压, 塔刹为一石雕宝珠。
笔者围绕着古塔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看到此塔全用白玉石料雕成,做工精细考究,十五层石塔由下到上逐级缩小,比例匀称,端庄秀美。因为知道塔室里雕有佛像和铭文,笔者钻入券门,看到券门内三侧石壁都有佛造像,也看到铭文刻字,只是大多不甚清晰,但能看清的刻字皆结构端稳,笔触有力。
玲珑古塔国之瑰宝
兴国寺,是我国佛教寺院常用的名字,寺名兴国,所以其塔即名兴国寺塔。唐代两百多年间,随着佛教的流传和逐步发展,从而使佛教寺院得以大发展,建立很多寺院,其中也建造了很多的佛塔。博野兴国寺塔建于唐景龙四年,建筑年代与西安小雁塔同时,风格类似。唐景龙四年是唐中宗执政的最后一年,正处于武则天死后和唐开元盛世之间的动荡年代。许多古寺因各种原因坍毁,而塔常常保留下来。博野兴国寺塔券门两侧的两力士像,尽管头部已不清楚,但其姿态竟同龙门卢舍那石窟二金刚像相似。券门内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高台上置莲台的手法,似乎只有唐朝流行。
据了解唐塔留存至今约有百余座,集中于中原、关中、山西、北京等地。唐塔由于早期建塔的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唐塔一般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唐代石塔在体量上以小型塔居多,常见的石塔有经幢式塔、宝箧印塔、多宝塔、覆钵式塔以及小型的密檐塔和楼阁式塔,博野兴国寺塔就是一座小巧精细的石塔。
博野兴国寺塔自建塔至今,已屹立千余年,其间风雨侵蚀、战争洗礼、地震水患……历经沧桑依然傲然秀立、俊美挺拔。博野兴国寺塔——古塔中的玲珑瑰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