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南涅水石刻:栩栩如生的艺术瑰宝

2011年06月07日 09:30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南涅水石刻馆佛龛(图片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南涅水石刻馆佛龛(图片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以其精湛的艺术造型被誉为“中华之最”,有“皇家石刻看云岗,民间石刻在沁州”之说。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居全国之首,可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至今依旧笼罩着层层谜团……

入选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教材

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由5~7块组成,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石叠驿成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

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推荐,南涅水石刻馆被中央美院选为美术素描实习基地,并且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选入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教材。

再现了佛国故事的宏大场面

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批石刻是1959年在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的一座古寺院遗址内发现的,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发掘清理,先后出土各类石刻造像2139件,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春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陈列馆”,五年后建成并陈列展出,使这批民族文化瑰宝重放异彩。石刻艺术流派多样,风格不—,多以白砂岩雕凿而成,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珍宝。

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端坐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它昭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它有着怎么不凡的前世今生?它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它将给沁县带来怎样的荣耀和实惠?

据有确切纪年的题记记载,这些造像始凿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其间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历史朝代,历时近6个世纪,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还要早60多年。

这批石刻造像内容上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其造型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意和突破,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雕刻技艺精湛,风格流派多样,表现了浓郁的民间特色与广泛的群众性。这些雕像,或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或结跏趺坐于莲台,或讲经说法,或静目沉思,体态端庄,神姿安详,各具个性,栩栩如生,再现了佛国世界人物和故事交汇的宏大场面。

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时间跨度达500多年的南涅水石刻,犹如一部卷帙浩瀚的史书和一幅古代生活的风情画,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中国文化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雕塑艺术史以及雕刻技术、服饰、设计、建设形制、书法、绘画等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张明远表示,南涅水石刻造像与大同云冈石窟相比,其明显的特点是民间集资的凿刻,虽无恢宏壮丽可言,但有精彩别致之美,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佛教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南涅水石刻虽然与云冈、敦煌、龙门石刻风格类似,但更以小巧玲珑著称于世。那些雕凿于砂岩上的石刻,无论佛像、罗汉、还是供养人、飞天,都从印度风、中亚风转为中国风,并进而从西域型渐变为中原型,其画面上的建筑、陈设、服饰、装饰纹样等都明显地显示出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特征,表现出生机勃勃,博采各国之长的包容性。

佛教于汉代入我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南涅水石刻虽不及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造像规模宏大,但形制独特,极具历史和考古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批极具重要史料价值的精美雕刻却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

当年,是当地人在涅河北岸取土时偶然扒开了一处地穴,才使得这批精美的窖藏石刻重见天日。是谁雕刻下这些精美的造像?南涅水当年曾是怎样一幅生活景象?为何会将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藏匿于荒野中的地窖内?这些石刻造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生活有着怎样一种联系?

窖藏石刻昭示强大民族自信

南涅水村,坐落于沁县城东北30公里处,南靠华山,北依涅河,与武乡县故城村隔河相望。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迁商之遗民于此,置甲氏国。汉建涅氏县,北魏时改为阳城县,隋改称甲水县,唐甲水并入铜 。

据史籍记载,发掘石刻的遗址南涅水村正处在北魏孝文帝向南迁都的古道之上。信仰佛教的北魏朝廷南迁途中经过涅县古城一带,或是当地人深受其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始信佛,开始以供养人的身份大量请石匠雕刻佛教造像……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南涅水石刻的更多疑惑,仿佛都期待着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南涅水石刻遭遇了灭佛运动,当地百姓就悄悄地将这批造像埋藏于涅水河岸边的地窖中,从此,这批精美的石刻珍品沉睡了千年。

2007年,在距南涅水村约二里的牛寺乡山曲村西烂柯山“闪身崖”下,发现一个巨大的采石场遗址,擅长于研究沁县历史文化的王中庆先生对此处石料场进行了考察,并发现一处与南涅水石刻风格相同的摩崖石刻,从这些发现和石料材质的比对,初步认定为南涅水石刻的取材之地,是1500多年前十分活跃的佛教徒造像的大型“车间”。

最近,省考古所专家刘永生经数十年研讨,不只找到了雕凿采石场,而且对石刻的构成和窖藏缘由找到有力的证据,同时提出一个主要论断,这批石刻同北魏政治核心南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如何,这些法相庄严的佛像,脸上挂着一抹夺人心魄的微笑,在宗教融合和民族融合的那个时代,这不正是一个民族在自信地微笑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石刻 沁县 瑰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