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东方遗珠:山东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2011年06月03日 11:40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作者:田洁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发现了一座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内放置大量的残损造像,共计400余尊。以石雕造像为主,绝大多数为北朝时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为北宋时期。

2003年,在济南市区县西巷发现80余尊北朝、隋唐时期残损造像。这批造像以石雕像为主,有的出土于窖藏坑内,有的出土于废弃的井中。这里是唐代济南开元寺遗址。除了造像外,还发现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宫。

这些发现,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山东佛教的兴盛和繁荣,表现在造像艺术方面,形成“山东样式”的地方风格,其特征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在某一时期引领了国内造像的时尚。

青州博物馆藏龙兴寺遗址伎乐天(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山东样式”国内独树一帜

北魏中期以前,山东佛教造像的样式基本上是延续了南方和中原地区的造像风格,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自北魏晚期开始,山东地域特征的造像逐渐凸显,自成体系。从下面几个元素可以充分认识山东佛教造像的独特风格。

龙衔莲花:主要装饰在背屏三尊像之间,虽然是辅助图案,但最有特色。龙衔莲花图案在青州地区最为突出,从北魏晚期到北齐,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从早到晚:先是仅有莲茎莲台,还没有出现龙纹图案;再到有莲茎莲台,并出现了龙头却无龙身图案;最后发展到有莲花瓣、莲叶、完整龙纹图案。人们对这种雕刻图案的来源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来源于山东本地,有的认为来自龙门石窟,也有的认为来自河北。但,无论龙门,还是河北,这种龙衔莲花雕刻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持久流行。而青州的龙衔莲花雕刻不仅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间也较长,甚至在隋代时期的造像中还偶然能见到,最为难得的是,这种图案雕刻十分精细、华丽,为其他地区所罕见。很显然,龙衔莲花图案在山东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薄衣贴体:北魏晚期和东魏时期,山东地区的佛像同其他地区的一样“穿”着“褒衣博带”式汉人服装,北齐时期又兴起复古大潮,造像流行古印度地区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甚至隐现肌肤,有的不雕刻衣纹。山东的青州作为北齐的三大都市之一,充分发挥其交通便利的优势,不但吸纳了中国南北方造像、古印度造像风格,而且融入了自己本土的新鲜元素,充分表现了山东佛教造像的活力,创新了这种薄衣贴体风格。虽然中国其他地区造像也有这种薄衣贴体的特征,但远没有山东地区造像那么精美和成熟。因此,在这一时期,山东的薄衣贴体造像样式独领了一方潮流。一些学者曾经苦苦探究山东的这种薄衣贴体造像风格的来源,有的认为来自中原,有的认为来自南方,还有的认为直接来自印度地区,但大多人倾向于山东综合了上述地区的造像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菩萨像上繁缛的装饰:北齐时期菩萨装饰十分华丽,为其他地方的圆雕所不及,极富山东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头饰、披帛、璎珞、衣带等装饰上,雕刻繁缛而精细。

贴金和彩绘装饰:在山东出土的一些造像上,保留了大量贴金和彩绘,较为稀罕。贴金施于造像的皮肤裸露处,如面部和袒露的胸部、手臂等部位,有的甚至全身贴金;彩绘则施于头部发髻、身上衣裳和袈裟,彩绘以黑、红、白、绿为多。北齐佛像袈裟上常以彩绘画“田”字格,这是文献上常提到的“福田衣”袈裟。青州还有一种“法界人中像”,是根据佛经上的教义来制作的,即在佛的身上刻画或彩绘佛教故事或佛像,表现的是卢舍那佛,宣扬的是法身不灭,佛法永存的观念。中国境内现存“法界人中像”很少,不过20余例,十分珍贵,而山东境内就占有多半。

山东佛教造像这些特点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在汉代,山东是全国画像石雕刻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雕刻数量多,而且雕刻精美,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山东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应该是继承了汉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又一艺术领域的高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佛教 山东 造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