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

2011年05月01日 12: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谢凯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库木吐拉石窟坐佛(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阿艾石窟卢舍那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何立群)

克孜尔石窟立佛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2000多年前,在中国,有一条从内地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印度、中亚、欧洲的通商贸易道路。中国的许多商品,尤其是丝绸都通过这条路运往国外,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条路不仅对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西域石窟产生的背景      

1900多年前,佛教自印度传入当时的西域于阗(今和田)鄯善(今罗布泊)并迅速流传发展。皈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随之,出现了中国内地到西域取经与西域向中原传法的历史。当时,为宣扬传播佛教,传教的佛僧与虔诚的佛徒沿丝绸之路,创建了许多的佛寺,开凿出数以万计的佛教石窟。这些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窟群,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成为当时佛事活动的圣地。      

西域地区的石窟艺术创立于公元3世纪,约在公元4世纪后进入繁荣时期,早于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当时西域石窟艺术之所以发展得那么迅速而昌盛,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元3世纪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四起、连年不断,政治局势动荡混乱,经济实力衰退削弱,已无力控辖西域地区。所以,西域形成了“斗绝一隅,日久不乱”的局面,经济方面出现了“稼穑殷盛”、“花果繁茂”的境况。生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是西域佛教石窟艺术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在客观上为发展和繁荣西域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唐玄奘途经西域到印度取经时,疏勒(今喀什)龟兹(今库车、拜城地区)境内已有“佛寺数百、僧众数万”。现今在新疆境内沿古丝绸之路遗存下来的佛教石窟有:喀什的三仙洞,温宿的吐合拉克,拜城的克孜尔、台台尔、温巴什,新和的吐呼拉克依艮,库车的库木吐拉、克孜尔尕哈、森木塞姆、玛扎伯哈,焉耆的锡克沁,吐鲁番的雅尔湖、吐峪沟、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及胜金口等。其中克孜尔和库木吐拉千佛洞最具代表性,被认为是新疆佛教艺术的典型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现存石窟的数量仅次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共有236个佛洞,其中壁画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有70多个。这些石窟的建筑形式、壁画风格、雕塑手法都是在充分发挥当地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波斯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特色而形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梅文惠] 标签:丝绸之路 西域石窟 石窟壁画 石窟艺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