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外景(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榆林窟东崖(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榆林窟普贤变中唐僧取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消逝的神祇
在号称“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县城广场上,“让世界随风舞动”的巨大宣传板异常醒目。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风车迎着猎猎高风,矗立在沿途的戈壁滩上,缓缓转动。从瓜州县城出发,沿西南方向前进,穿过小镇、村落、布满骆驼刺的戈壁荒滩。蜿蜒的道路随着山势缓缓上升,行进75公里,抵达一处山谷中。山谷两侧的山体顶部平缓,山势陡峭,踏实河奔流的喧哗在深谷间激起回响。两岸数十米高的崖体上,布满了古代的洞窟。
榆林石窟,亦名榆林寺、万佛峡,河谷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而得名。榆林石窟现存洞窟42个,榆林河东岸31窟、西岸11窟,其中唐代4个,五代8个,宋代13个,回鹘1个,西夏4个,元代3个,清修9个。共有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0多身。
榆林石窟的营建历史、建筑样式、彩塑和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同敦煌莫高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由于没有碑铭和文献可作依据,榆林石窟最初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敦煌学者通过洞窟的中心柱和壁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判断推测,大致认为榆林石窟开创于初唐,盛于吐蕃时期,终于元代,第28窟可能为最早创建的洞窟。
从拱形的入口进入幽暗的洞窟内,两侧是1米多高的防止人为触摸的玻璃屏风,正中大佛神情安详,眼皮微睁,略显慵懒,泥塑的棱角之处已斑驳脱落。四周的壁画主要呈冷色调,图案也大多对称工整。画作的笔锋纤细,功力深厚。只是在千年的岁月中,泥塑和壁画不可挽回地淡褪了颜色,甚至消失。
一幅幅气势磅礴、恢弘的画卷展现的是一个不容易走进的世界,但却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高高的洞窟内,那些尚未被侵蚀的地方,神祇的故事依然生动着、鲜活着。
唐玄奘的漫漫取经路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就鲜活在榆林石窟的经变壁画里。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察榆林石窟,在第2、第3窟的壁画中发现了玄奘取经图,并将第3窟普贤变中的取经图临摹了下来。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还给西安大兴善寺玄奘纪念馆复制了一幅,作为最早的玄奘西天取经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近60年的保护和研究过程中,在榆林石窟的第3和第29窟,又发现了两幅玄奘取经图。敦煌学者段文杰认为,6幅取经图都绘制在安西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
玄奘取经图作为普贤变中配图的一部分,位于西夏时期开凿的第3窟西壁门南侧。
图中左侧探出一块平地,远处森林繁茂,在玄奘面前是一片茫茫云海。云海下方滚滚激流拍岸,溅起层层浪花,阻挡了玄奘前行的道路。玄奘下着襦裤身披袈裟,行藤麻鞋,遥望普贤菩萨身后的仙山琼阁,双手合十,身子前躬敬礼。玄奘头后有圆光,祥云缭绕身旁。悟空作猴相,眼大嘴阔,毛发束起,着小袖襦白裤,脚穿藤麻鞋,随师施礼,风尘仆仆。猴行者身后牵白马,马背驮着莲花,花中现经袱。
1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