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寺艺术对陵墓的影响
2009年06月17日 09:32《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甘肃庆阳石窟寺外景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的确,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它对维系、加强统治的作用。于是,他们便不仅给佛教以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更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艺术进行模仿改造,从而在生活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陵墓便是其中一例。佛教石窟寺是僧徒为供奉佛像而凿建,陵墓乃世俗社会为其最高统治者而建造。二者的对象都是各自生活世界中的主宰者,这样的地位使二者具备了互相借鉴的可能,由此使它们进而互相影响、互相模仿。当然,在这方面主要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对陵墓的影响要来得大。

石窟寺最早见于印度孔雀王朝,其出现与亚历山大帝入侵及印度与西亚建立关系是相关的,石窟寺建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育王。在岩石中凿建石窟寺的观念可能是阿育王从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借鉴过来的。经学者们研究,阿育王开凿石窟寺之举受后者皇家石窟陵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今可确知始于阿育王为邪命外道(古代印度的宗教团体,又译生活派,音译为阿耆毗伽派。兴起于佛陀时代。梵语“aji^vika”意为“为谋生计而修行的人”。由于所采取的方法,从佛教徒的立场看来是属于邪道的,因此汉译佛经译之为“邪命外道”或“邪命派”。)在巴拉巴尔山开凿二洞窟。实际上,是阿育王对佛教徒也有类似施舍,只是尚不见于题记,不敢遽断而已。也就是说,石窟寺从一开始就是受到陵墓的启发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窟寺与陵墓有着不可或分的渊源关系。事实上,这一关系后来在中国也得到进一步体现。

【头条】: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负责人座谈会在京举行

【两岸】:惟觉大和尚:两岸是兄弟 勿结冤仇

【禅茶一味】:茶香伴我开思路  

【素食】:除烦止渴 养心安神 去火效果最好的水果

【觉悟】: 说时似悟 对境生迷 当下除却心头火

【一日禅】:感恩幸福点滴 用心去爱这个世界

【心灵物语】:“自尊”与“尊重别人”

【众生】:南宋诗人陆游 信因果喜素食

【图片】:摄影家类庆西:佛国仙山 印象峨眉 

【书店】:释万行:降伏其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静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