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初的佛教造像
2009年03月30日 11:22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三国西晋佛教的流布

东汉时代的佛教,就上述的佛教,就上述的楚王英,桓帝及笮融等的信仰而言,无非是祭拜金像,建造佛寺,行原始的礼仪罢了。但进入了三国西晋时代,由于交通的频仍,来自天竺、月支、西域的高僧不断东来,使得佛教的信仰由建造寺塔进而翻译经典,而达到思想的流布。创作也在这一背景下,更进入另一阶段。

三国时代的佛教中心,北以洛阳,南以建业为据点。北方的佛教造像,已然逐渐形成风气,在魏黄初元年(220) 便已有孙二娘、王五娘题名的造像记。这应是中国最早有铭刻年代的佛教造像记。且从题名的人氏看来,造像风气似已深入庶民中。

至于南方自古便有海路与天竺交通,早在东汉时,大秦、天竺均曾借海路遣使贡献,到了孙吴时代,更派遣朱应与康泰二人前往天竺。海上交通既通,佛教的先由海上入华,其可能性便大大提高。

其间到过南方的译经师,著名者最早如安世高于汉恒帝灵帝(147—188在位)时先到京洛,再入庐山、豫章、会稽、广州一带传法。到了孙吴时代,先有支谦得孙权的信任而任博士、东宫辅导,且大量译出大乘经典。后有康僧会自交趾北上建业,虽释氏稽古略等所载的“康僧会到吴地建寺立像,孙皓曾获得金像等事迹”不一定是史实,但康僧会的译经,江南一带早有佛教的观念,也创作了佛像,却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西晋,佛教除了译经僧的活动之外,更进而再深入在家信众之中。而对教义的理解则受到清谈、玄学的影响,而逐渐走入“格义”式的佛教。

至于建佛寺造佛像也随之渐增,虽然释氏稽古录所载西晋五十二年间“译经者僧俗十二人,译出经典六百卷,建造寺院一百八十所,度僧尼三千七百人”。未免有夸大之谦,但洛阳伽蓝记载西晋永嘉末年洛阳一地便有四十二所寺院。

既有这许多寺院,便不能没有佛像,西晋一代最著名的译经师竺法护自太始元年(256)抵洛阳,迄永嘉二年(308)为止,除了译经之外,也在城西建法云寺,而且“写真容,似丈六之见鹿苑,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这是在文献中最早有图画佛容的著录,因此日本人大村西崖便认为是佛像传来的嚆矢。

其它有关造佛菩萨金像或得金像的传说尚多,虽未必是史实,但佛像流传于华北或江南一带,却是相当可能的,尤其自现存的几件古老的佛像,更可印证佛像流布的大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清香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