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初的佛教造像
2009年03月30日 11:22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镇江博物馆藏东晋佛饰铜熏炉局部

一、佛教的入华

佛教最初传入中华,究竟是由那条路线?是海道还是陆路?最初入华的确实年代为何?最初的佛像是什么样式?是中国传统面目?抑或西域风貌?抑或南传造形呢?是犍陀罗风格,还是秣菟罗式样?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佛教最初入华的年代,自来即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即至今日仍被热烈讨论着。在传说中凡是有关金人的记载,便被附会与佛教有关。但无论是秦始皇(秦王政)的丈六金神,抑或霍去病所得的丈余金人,或其它的铜像,都不可能是佛教像。因佛灭后的五百余年间,佛弟子所崇奉者,仅是舍利、佛牙、佛发等。而并未有设像礼拜之事。现存的纪元前的佛教艺术遗迹也都以佛宝座、佛足迹、法轮、菩提树等象征的符号来表示佛法身的所在,而没有具体的人形佛像出现。

但佛经入华的年代,若依魏书释老志:“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此说载在正史,却是可信的史料,西汉哀帝元寿元年,相当于公元前二年,换言之,中国在西汉晚年的前一世纪末,已经有佛教经典的流传了。

另有汉明帝永平求法之说,大意谓:“永平年间,明帝夜梦金人,随即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途中在大月氏,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归洛阳。明帝在洛阳城西外立白马寺,摩腾、法兰共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译经的开始。”

这一说法向为儒家所采信,但经近世学者如梁任公等人的详加考证,而否定了其可靠性。永平求法固然不是史实,但当时佛教已经东传,流传于洛阳,再因楚王英而入彭城丹阳,却是不争之事实。

楚王英是明帝的异母弟,其任所在彭城,相当崇信佛老:“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喜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相国,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咎!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由这段文字知楚王英奉呈缣纨而向明帝赎罪,而明帝却因楚王英的崇奉黄老、浮屠,且行祭祀洁斋礼仪,因此将缣纨退还来供养在家清修的伊蒲塞(优婆塞)及出家修行的桑门(沙门)。

正史上有如此肯定的记载,可证明当时的行教尚处于黄老与浮屠并祠的时代。只是明帝的诏书中未提“浮屠之仁祠”内,究竟有无供像,如有,又是何种式样?

楚王英殁后的76年,汉桓帝登基,当时安世高已到了长安,并且开始翻译经典,在濯龙宫中设华盖以祀浮屠、老子,沿袭了楚王英的黄老与浮屠并祀的作风,且似乎用黄金铸造佛像。

到了灵帝时,丹阳豪族笮融,聚众数百人投靠于徐州牧陶谦。陶谦命他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运送粮米,他利用职权而获利,因而得以造寺。

由这段正史的记载,知造寺立像已正式开始,且寺院规模相当大,可容纳三千余人。而浴佛会斋会也相当壮盛,广受民众的响应。

造像的风气既开。我们要探讨的是:这浮屠与黄老并祀的时代,对于正确佛法未完全了解之际,所造的佛像是何种样式,面貌为何?是汉人还是印度人?是中土的锦采衣?还是西来的僧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清香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