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指引》:深入内观的方法
当你忆念佛陀时,试着去找出佛陀的特质:他的清净、解脱、智慧,他的慈悲、无私。忆念佛陀的特质,你会感受到这些特质,我们修佛随念时,忆念佛陀的清净、自在、平静,忆念他的智慧、慈悲。你越是忆念佛陀,你的心越会有这些特质,你会感到你有这些特质,所以你越是忆念佛陀的慈心,你越能感受到它。这些特质成为你的,你发愿拥有这些特质,“我想要成为那样”,因此你立定目标,“这是我的理想”,虽然我无法证得像佛陀一样高的境界,至少我能证到某种阶位。
任何开悟的人,包括被称为追随者的佛陀的弟子,他是老师,你是追随者;他已经开悟,你也可能开悟。
对我们想要做什么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非常清楚的观念,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模糊不清,“我想要禅修,我想要快乐。”你的目标不正确,你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禅修。你越能确定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精力将越多,你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想要做什么,务必非常清楚。我只是给你一些观念,希望你能派上用场。
在你禅修前,花几分钟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清净、平静、解脱、自在,忆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能专注地修佛随念,你会感到平静、平和。之后,如果你修观禅,你的心会专注于所缘境更久,因为修佛随念时,你会放下世俗的烦恼,你会认为它们不再重要,例如我的汽车,我的生意等等,这些事可以稍后处理,因为有时当你坐禅时,你想:“我必须支付那账单,我必须打一通非常重要的电话。”当你开始禅修时,一些重要的事让你分心。这是我告诉你要先准备你的心的原因。
禅修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不要认为禅修前的准备浪费时间,因为你越是准备妥当,你的禅修会越容易进入状况。
你可以放下所有杂务,那张账单不重要,电话和其他事也不重要,你可以稍后再处理,你会以最好的方法去处理,现在要放下一切事情。当你想到像佛陀一样解脱自在的人,这会使你更容易放下其他事情。我想的对象是我的老师,当我想到他时,我能放下,我感受到他的自在、知足、不执著。要像这样准备你的心。
当你全神贯注在所缘境时,无论是白色或棕色的圆盘,或是一个洞,或修慈心禅,或修佛随念,当你的心专注在所缘境而不散乱时,这叫做禅那。禅那有两种意思,一是全神贯注,一是燃烧。禅那可以烧毁烦恼,至少可以暂时烧毁烦恼。
当你非常专注时,你忘记所有的事,你的心专注于所缘境,住心一境,不可动摇。有时,你甚至无法将你的心转向另一个目标,你的心会回到原来的目标,并且停在那里,这是非常深的专注,这种深的专注力很难培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培养“近行定”(access concentration),近行定指较接近,你不在定中,但是非常接近。像你们来到这里一样,你不在大厅里,而是在门附近。近行定就像那样,非常接近安止(absorption)。“安止”指你的心能停在所缘境好几分钟,然后你分心了,之后,你的心又跑回来,继续专注在所缘境,如此一再重复。
修习观禅(毗婆舍那),其实不需要培养安止定,但是,你的心需要某种程度的平静和稳定。
即使你没有培养某种程度的安止定,你仍然可以继续禅修,观毗婆舍那的所缘境。当我们禅修时,我们的心放在呼吸上,一次,两次,你可以把你的心放在呼吸上很长一段时间。刚开始禅修时,我试着深深吸气,很不自然地吸气。我知道它很不自然,但是非常有用,因为当我深深吸气时,我观察吸气会更容易。你的心不会跑掉,因为它占据你的整颗心,你的心跟着呼吸,但是你不会跟太久,因为过了一会儿,你变得非常疲倦,你的身体变得非常热。刚开始,我只能坐十分钟,做深呼吸,我觉得很疲倦,但是,过了一会儿,不再觉得如此疲倦。你甚至不觉得你非常辛苦地在吸气,你非常平静,你的心跟着出入息,你不再想任何事情,你无法想任何事。
在你培养某种水平的定之后,回到正常的呼吸,因为如果你一直跟着这种粗的不正确的呼吸,你会觉察到这种粗的呼吸的感觉,你的定是肤浅的,因为定取决于所缘境。当所缘境非常粗时,定也非常肤浅、粗劣。当你正常呼吸时,你的气息变得非常轻柔、缓慢,如果你能跟着这种轻柔缓慢的呼吸,你的定力会越来越强大。当目标变得越细微,你越能跟住这细微的所缘境,你的定力会变得越强。不正确的呼吸法有帮助,但是过了一会儿,你必须放弃这种呼吸法。你必须知道:什么是有帮助的和什么时候放下它。
如果你持续禅修,你能培养某种定。你感觉到空气的出入,刚开始,你想:“我在呼吸。”吸气,呼气,你感到空气在鼻子附近,过了一会儿,你忘记了“我在呼吸”。没有“我”,也没有呼吸;没有吸进来的空气,也没有呼出去的空气,也没有鼻子,只有感觉和觉知,这是一种纯感觉、纯觉知,你能直接感受到这种觉受,只有感觉,甚至没有空气。空气是一种观念,鼻子是一种观念;吸入是一种观念,呼出是另一种观念;“我在禅修”也是一种观念。所有这些念头都舍去,你的心直接观察一个受觉,只是觉察它,没有任何念头,你甚至没有想到生起和消逝,也没有想到感觉和觉知。
不要想任何事情,因为我们有想的习惯。我们的大脑的左半部主思考,我们认为我们用大脑的左边思考,但是禅修是直觉的。当我们禅修时,我们用右边的大脑。如果你了解大脑的左右两边如何运作,你会了解:当你禅修时,你在做什么。当我们禅修时,我们并不想了解任何事物,没有思考的余地,“想”是一种思考过程,我们必须超越思考。如果我们仍想借着理性的思考的帮助,我们将停滞在世俗谛中,如果我们想体验胜义谛,我们必须放下思考。
在你禅修前,去读书,去查明samādhi(定)、nāma(名)、rūpa(色)、anicca(无常)、dukkha(苦)、anatta(无我)的意思。当你禅修时,放下所有这些名相,直接观察所缘境,这是非常简单的。
你必须尽可能简单,只是跟着受觉,不要去想它的生灭,不要去想它是苦还是无我,是名法还是色法。不要思考,如果你能专注所缘境很长一段时间,它会自动出现,直觉的。你不能谈论“这是什么”,你也不能谈论无常。禅修时,你不能思考无常,因为当你体验到无常时,无常是不能谈论的,你去想它时,它已不在那里。这是当你禅修时,为什么你不能说:某种东西生起又消失,这是无常。因为当你起了这个念头,你已不再禅修了,你在思考,你又落在世俗谛里。
当你禅修时,这种事会一再发生,因为我们习惯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当我们思考某些事情时,我们才能了解它。我们去思考、分析和了解,这种事一再发生,当它发生时,去观察它,并且心中默念“想、想”。“想”是一种名法、一种想法;当你想“这是色法”时,这也是一种思维;如果你想:这东西生起又消失,这是无常。事实上,这是另一种思维。
观察你的念头,你越能观察你心中生起的念头,你越能把它们放下。这些念头不会立刻消失,要使念头消失非常困难,渐渐的,你心中生起的名法会慢慢消失,然后,没有名法在你心中生起。此时你可以直接观察所缘境,并且不假思索即能了解它的无常、苦、无我。如果你能如此观察,其余的将十分容易。困难在于我们总是去思考,让心变得散乱。如果我们一次只观察一个感受,其余的将十分容易。
我会逐渐解说有关观智(vipassanā ?āna)的阶位,以及如何证得,它非常有趣、非常自然。最好你们不知道这些,只是去禅修。在我禅修前,我没读过有关观智的书。我去森林禅修时,我的老师告诉我:不要读任何书。我经常去听他开示佛法,过了一段时间,他说:“不要来听开示。”他甚至不让我听开示。“离开这里去禅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再来,如果你没有问题,只要禅修。”
有时,我会去找书,因为我喜欢阅读,想把书本藏在某处,有时,他会问我:“你在阅读吗?”,“不多,不多。”因为我真的怕他问我,他说:“不要阅读,你必须好好禅修,稍后,你会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好禅修,观察你的身心。”在我禅修整整三年后,我开始阅读一些佛书,并且发现这是真的,书里所记载的,我已经全部经历过,我在那些书里找到答案。然后,我对佛法更有信心。
当禅修时,我在做什么?我在做非常简单的事,我只是在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当我发现我在思考时,我试着观察我的念头。最初我会想很久,然后,我知道“我在想”,我想:“我从哪里开始想?”然后,我会追溯最先的念头。这非常有趣,念头如何一个接着一个,思想和观念如何连在一起,当我回到“想的起点”,我知道我在这里开始,在那里结束,这两者间毫无关系。然后,慢慢地我又开始想,并且观察我在想,“想”停止了,要停留在“无想”的状态是非常难的。我必须立刻观察其他的受觉,否则我又会开始想另一件事。然后慢慢的,我看到那些话出现在我脑海里。那些话、那些念头以慢镜头出现在我脑海里,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又停止思考(无想)!
稍后,我发现:每当我想一句话时,有种情感跟着来,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之后,我发现:在我想某件事前,在我心里已有一些模糊的念头:关于我要想的内容,不管是人、食物,或想要做某事。在我心里尚未形成一句话之前,我有一种非常隐约的感觉,某些境界将出现,它非常细微。当我察觉到时,它出现又消失,我再度安定下来。
当某种外境生起时,我的心有点焦躁不安,我的心在跳。当我观察到这种感觉或情感,或有想做某事的欲望时,即使是想喝一杯水的欲望,我能观察到这欲望,并看着它消失。有时,我的脑海里有一杯水的影像,当我想要喝水时,我看见水壶和茶杯的影像,我观察到口渴的感觉,当我观察到这感觉时,它消失了,我的身心再度安定下来。然而,一直有一些念头像一个沸腾的茶壶在心里翻腾,当你观察得越多时,你的心越能安定下来,然后,我只是停止思考,不做任何事。
觉察当下所发生的事物,不要想知道任何事。觉察当下所发生的事物就像一面大的镜子,在镜子前面的物体被反映在镜子上,镜子并不执取任何物体。
当所缘境消失时,会有感受,要观察心中的感受,这感受会消失。观照当下的感受,你没有做任何事,在那阶段,禅修不是要你去做某些事。禅修是非常自然的(没有人为的造作),要花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某种定境。有人说:“你禅修已经很久了,或许你忘了,对初学者而言,禅修是多么的困难。”这是真的。
我记得刚开始禅修时,我想逃走,我感到绝望,我想:“虽然我真的想禅修,但是这不适合我。”我喜欢思考,我喜欢读心理学、哲学、比较宗教学,这些书籍让我想太多。我也想成为一位作家,有时我会坐下来写一篇谈论佛法的文章,我的脑海里会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某些极好的想法在我心里酝酿。我想:“这非常精彩,我必须写下来,没有人像我一样有好的腹稿!我真的能诠释得很好,我真的能启发别人。”然而,我的老师说:“不要写,甚至不要写你的禅修日志,因为如果你想写禅修日志,当你坐下来禅修时,你会认为:‘这是令人惊叹的,我要写下来。’而在那一刻你的禅修业已结束,你无法超越它。”
你甚至必须放下你的观智,“外境出现了,放下!”你是否知道你必须放下多少?我们对我们的所知(深入的了解)产生执著,所以也要放下一切的知识。
实修指导
刹那定(khanika samādhi)这个词,大多数人不了解它的意思,翻译时,译为刹那定。刹那定是什么意思?因为有刹那定这个名词,因此我们可以谈论不同的定。关于禅定,修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或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时,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固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不变的。
观禅的所缘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件事情,这说明观禅的所缘境是会改变的,会改变的东西表示它出现一会儿,然后消失。当所缘境在那里,我们观照的心也在那里。观察所缘境的心之所以在那里,是因为观照的心和所缘境同时生起。当所缘境不在那里时,观照的心也不在那里;当一个新目标出现时,心也会观察那个目标。由于所缘境只持续一会儿,所以观察的心也只持续一会儿。观察的心要紧紧跟着不同的目标,观察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能够持续觉知。
吸气和呼气是不同的事,即使同一次呼吸的感觉也会改变,大约花二三秒,它改变相当多。虽然相同的事一再重复,其间仍有变化,例如,你触摸这东西很多次,虽然你触摸相同的事物,每次是一种新感觉。如果每次你都能觉察你所接触的事物,你可以培养刹那定,而且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可能是几秒或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当某些人在禅修中已经培养非常深的定时,观察的心和所缘境变得像胶水一样,黏在一起,就像你把非常黏的东西往墙壁上丢,它会黏在墙壁上。刚开始,就像你对着墙投网球,它接触到目标又弹回来。
虽然所缘境不断生灭,而你的心能持续观察它们的生灭,观察的心是持续不断的,因为所缘境是一直变化的,所以我们称这种短暂的定为刹那定,这并非指“只是培养几分钟的定”,修习观禅可以培养深湛的智慧,也可以获得解脱。刚开始,我们的定只有几秒钟,之后,刹那定持续越来越多秒,最后,它持续一、二、三分钟等等。它会持续一两分钟,然后,你会分心几秒钟。当你知道你的心跑掉了,你又把心收回来,如此一再重复。
在修禅定时,你可以决定“我将专注在这个目标一个小时,不分心”。这看起来像是你在对自己施催眠术和给自己建议,你的心能跟着那个目标一小时,没有跑掉。观禅的所缘境不断改变,无论所缘境如何改变,不重要,只要你能观察它。在修观禅的某个阶段,当你已经培养觉知的心时,你观察(觉知)所缘境,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生灭;正如你坐着从窗子往外看,你看见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过去,你不会想要知道:是否它是丰田、马自达,黄色还是白色,你知道所观察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
在开始禅修时,你选择一个适当的禅修目标,吸气呼气或是你身体的触觉,无论什么,只要适合即可。过了一会儿,你不再选择,你持续观察,所缘境可能一直改变,而你的观察是持续的。在禅修时,所缘境一直改变,禅修经验却不是一直都一样的。
有时,你的心专注在一个目标,你可以看到相同的感受,例如,你触摸这东西,你会有相同的感受,它不是一个感受,而是相同的感受的生起和消失。你可以看到所缘境和观察的心,看到它们快速生起又消失。有时,你观察不同所缘境的生灭,不是同一目标,而是不同的所缘境,它们非常快速生起又消失,然而,不管它们的生灭多么快,你能紧紧跟着它,正如一个玩杂耍的人一样,他在耍把戏,球和很多东西同时出现,观察的心要像这样,紧紧跟着不同的目标。
不要期望你的禅修永远相同,有时,你观察的目标太多;有时,观察的目标越来越少,只有一个非常细微的目标。你必须知道,当观察的目标太多,你无法一一观察时,你会失去定力,无法专注。这时你应该知道“我现在要减少观察的目标”。当你减少观察的目标到只剩下一个时,你能更专注在那个目标上,而这个目标也变得更微细。过了一会儿,它消失了,你再也不能观察它。有时,你观察的目标变得不清楚,在这种状况下,你必须选择另一个目标,有两个目标,好让你保持觉知。有时,你非常专注,好像入定,你看不到所缘境的生灭,你非常专注,你的心停在那里。
修习观禅若只是专注,静止不动,这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观察所缘境的特性。禅修的所缘境有两种特色,一种是自相,另一种是共相:自然的特性指软硬、冷热,这是它们特有的性质(自相);而它们共同的特性(共相)是它们会生灭。这种共有的特性,指无论它是什么都会生起和消失,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共通的。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