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观

2013年01月08日 09:22
来源:《学佛三要》 作者:释印顺

二、约修持的悲愿无尽说:小乘者的证入涅槃,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而外,也因为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广泛的慈悲心。像游泳的人,如发生了危险,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觉得没事,更不关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见别人还在危险中,便奋不顾身,再跳进水里去,把别人拉到岸上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大慈悲,有大愿力,发心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觉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于菩萨悲愿力的熏发,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槃,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但圆满成佛以後,救度众生,不再像众生一样,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的,是随众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现身,说法等。佛涅槃是有感必应,自然起用,不用作意与功力的。佛般涅槃,像日光的遍照一切一样,一个个的众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进来,就有方光;有圆孔,光射进来,就有圆光。光是无所谓方圆的。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现的。如释迦佛的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涅槃,都是应化身;圆证涅槃的佛,是早己证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在那里的,是寿长寿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涅槃,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槃,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 碍的。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远在我见中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槃,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痴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槃的(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二、身心转依之涅槃“转依”,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术语。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这可说是从表显的方法来说明涅槃。依,有二种:一、心是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心是从染到净,从生死到涅槃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从心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一、约染净依说转:我们的烦恼,业,苦果,是属于杂染的;圣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属于清净的。而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微细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众生的生死苦,由于心识中有不净种子(功能)。由此不净的种子,生起烦恼,业,果。如从不净种,生起贪、嗔等烦恼心行,于是所有的身口行为,都成为不净业,如杀、盗、淫等。即使是作善,因从自我出发,所作的也是杂染业, 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报由业感,业从惑起的因果,实在都是从不净的种子而发现。现起的不净行,又还熏成种种不净的种子。杂染种子积集的染心,持种现起,又受熏成种,因果不断,这才延续流转于苦海之中。这个杂染种子所积集的杂染心──阿赖耶识,从业感报来说,他是受报的主体,所以叫异熟识。从形成个体的小我来说,他是摄取及执取的阿赖耶识,而被我见错执为自我(因为阿赖耶识,有统一性,延续性,而被错执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对象。依阿赖耶识而有杂染的种现不断,那不是永远不能解脱杂染的生死吗?不!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所以,众生是既非纯善的,也不是纯恶的,而是心中含藏著一切染净功能种子。众生并不是没有清净的功能──无漏种子,而是向来被杂染功能遮蔽了,才成为杂染的一家天下,烦恼业苦现行,不得解脱,要求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他发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像走路一样,向来走错了,现在要换个方向走,向佛道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再进步,把杂染的功能完全压伏,从无漏的清净种子,现起清净的智慧等,烦恼自然被伏断了。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悟证以後,清净的功德现前,杂染的力能被压伏,但染法的潜力还在,不时还要起来。这要经过不断的治伏阶段,与烦恼馀力搏斗,到最後,达到纯净地步,才彻底消除了不净的种子,而得究竟的清净解脱,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槃。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摄。到达转染成净,不但消除了一切杂染,而且成就无量的清净的功德,无边殊胜力量。所以大乘的涅槃,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毫无作用。

究竟转依了的清净心,和现在的杂染阿赖耶识不同。现在是虚妄分别的,与杂染相应的。到那时,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圆满的大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妙用,一切清净的功德都成就。清净的功德成就,在《阿含经》中,也透露这一消息。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法的火化了以後,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是同于大乘涅槃,具足功德的见地。约染净依说,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转染成净,苦果消散了,却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尽未来际度众生,随感而应,现身说法。

对于佛果的大般涅槃,切勿作“我”想,我想与涅槃是永不相应的。转依的佛涅槃,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无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苦痛,成为过去。

二、约迷悟依说转:佛有无量善巧,为了适应众生,还有另一方便,约迷悟依说转依。这个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什么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若修持而悟证了法性,即得解脱。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这个。诸法空性,虽本来如此,但无始以来,有无明、我见,不净的因果系,迷蒙此法性,像乌云的笼盖了晴空一样。虽然迷了,杂染了,而一切众生的本性,还是清净的,光明的,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现在说:众生虽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这对于怖畏空无我的,怖畏涅槃的,是能适应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时,有外道对佛说:“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点,就是‘无我’,这是可怕的,是无法信受的”。佛说:“我亦说有我”,这就是如来藏。外道听了,便欢喜信受。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这一方便,大大的宏扬。但是,如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这是佛为执我外道所说的方便。其实,如来藏不是别的,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约法性空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萨发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云吹散,显露晴朗的青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发纯净的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结说

生死是个大问题,而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圣者通达无我,所以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凡夫执我,所以触处成障,入了涅槃,无牵制,无冲突,无迫害,无苦痛,一切是永恒,安乐,自在,清净。而这一切,都从空无我中来。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而说明的。而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净德,随感而应。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像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的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学佛 佛教 生死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