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对兰州历史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西方宗教文化的东来,从而创造了兰州地区灿烂的宗教文化。
受西方佛教东传的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兰州已有相当规模的佛寺。高僧法显也是经过兰州过黄河西行求法。
隋唐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中西文化的交流更趋频繁,这一时期,兰州城区出现了大量佛寺,最著名的有三大寺院,其中之一就是普照寺。从现有史料看,这些寺院建筑都是僧人与士人、宗教文化与士人文化结合的产物。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故址在今兰园(少年宫),据史书记载,为唐初敕建,历经宋、元、明、清数代重修、扩建,其规模已是兰州佛寺之首。普照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钟鼓楼等。山门悬元人所书匾额“敕赐大普照寺”。各殿均有塑像,其中大雄殿三尊佛像,塑工极佳。明间后壁所绘大悲观音佛像,计有十一个头,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各持法器一件,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大雄殿后为法轮殿,是一座具喇嘛教特征的佛殿。该殿建于元代。“喇嘛”为藏语语音,译意为“上师”。普照寺法轮殿内有一嘛呢法轮,木制,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计四十八尊法像,巨大法轮固定于大梁与地面间,即推即转。轮底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造”题记。轮前有明肃宪王朱绅尧题写“法轮恒转”、“雨花金界”八字轮额。轮旁有柱,柱上攀龙四条。法轮殿后为七楹藏经阁,阁内正中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塑像,两侧分立药师、释迦、弥陀、韦驮等木雕佛像及铜接引佛,后壁绘千佛。阁内东、西壁各镶木橱4个,橱内存经书6358卷,其中有唐藏5048卷;明万历年间大藏经638函1612种,6344册。普照寺的明代藏经是用肃王朱绅尧和他的母亲陈氏施财在南京印刷的,经办人是五泉山崇庆寺的僧人镜授和徒弟怀藏,共印刷了三套,分别藏在五泉山和嘉福寺、普照寺。民国28年(1939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普照寺不幸中弹,方丈殉难,所幸明代大藏经得以保存下来。
民国28年以前,普照寺的主持是悟明方丈,俗姓蓝,榆中大水子(今七里河区铁冶乡)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自幼在榆中兴国寺出家,法号众诚。后转入兰州普照寺(今兰园),为禅宗曹洞宗的传灯弟子,经、戒、慧、禅功夫颇有根基。成为普照寺方丈后,改法号为悟明上人,世称蓝和尚。民国14年(1925年),刘郁芬率军来甘肃主政。民国17年(1928年)刘郁芬擅将普照寺辟为中山市场,逼蓝迁出,遭蓝严词拒绝。刘郁芬又以委派蓝方丈一个县长做交易,蓝坚辞不就,据理力争,终将大雄宝殿、药王殿、观音堂、藏经楼保全。他还将辟做市场的殿宇壁画布遮泥抹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