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0:2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比量: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确推知未现前及未知之境。

圣教量:虽非由五官感知,亦非经推比而来,然以笃信圣者之故,亦得信知圣教圣言。如北郁单越之存在,既非吾人所能感知,亦非推比可得,然以圣言之故,遂得信知其存在。(《佛光大辞典》p.633。)

[48] 此为四依之一。

四依: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依止、依凭之义。

(一)依法不依人: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三)依义不依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四)依智不依识: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佛光大辞典》p.1702。)

[49] 不立文字:中国禅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此种以心传心之境地,称为不立文字。(《佛光大辞典》p.965。)

[50] 全真派:又称全真道。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之两大派。开祖王重阳,相传曾受异人吕洞宾传授秘 道,于金大定七年(1167)在山东宁海全真庵创立此教。其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并主张儒、佛、道三教平等合一,以儒之忠孝、佛之戒律及道之丹鼎融冶于一炉,去除咒术、迷信等要素,而重视坐禅修持。(《佛光大辞典》p.2191。)

[51] 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令。(《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 》p.5950.1)

[52] 印顺法师《佛在人间》p.348。

[53] 释尊“以法摄僧”,使出家众过着“和乐清净”的集体生活。(《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 》p.5949.2)

[54] 随方毗尼:1《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五》([CBETA电子佛典2007/T36/1736/0662c03])。?随风俗民情之需,对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等不经开许废止之新事例,得随顺地方之风土、气候等而斟酌开许废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虽是佛陀所制之法,然不适宜他方之习俗,则不应行之,如印度以手抟食、袒胸、赤足等之习俗,行之于我国,则与国俗不合。又佛陀未曾制定之法,然为他方之习俗,则应遵行之,如我国食必用匙,行必着鞋履等。以上所言,乃就轻戒而论,重戒则不为此限。(《佛光大辞典》p.6345。)

[55] 无常: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剎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佛光大辞典》p.5109。)

[56] 无我: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佛光大辞典》p.5087。)

作者简介:

释敬定,台湾高雄圆照寺住持。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