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0:2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从这缘起而没有自性[11](自性就是实在的个体性)的深观中,深入一切法的底里,即是“空[12]平等性”。这如芭蕉树,层层的披剥进去,原来是空无有实一样。这就是一切法的真性,是平等无差别的,超越时空质量的,是佛平等大慧[13]所自觉自证的。一般本体论[14]者,只是推论到类似的境地,但又总是把这看作实在的,所以或说是神,或说是物,或说是生,或说是心等;都想把这作为宇宙的本元来说明一切,以为一切从属于这个。这是虽多少理解到事事物物的内在关联,而不能摆脱常识中的个体(一)的,实体的执见。这才结果是:精制改造那常识中的生、心等现象,而称之为“本体”。这是与一切法本性不相应的,因为真的到达空平等性,超越了时空质量,说做什么都不会是的;就是称之为“什么都不是”,也是不相应的。所以说:“破二不着一[15]”;“一切法空,空亦不可得[16]”。唯有通达空平等性,才不会落入是神、是物、是心等一元论[17],不会以常识的精制品为真性,引生一切由此而起,一切从属于此的谬见。

人类的意识,直觉到那个体的,实在的一切,多少理解因果关联而不能彻底,终于非要寻求一个实体不可,也就是平常说的,有一个“我”的存在。本此意识去看自己,也就把自己看作主体的。虽多少理解到人类相依互助等事实,而在待人接物的实际生活中,总是自我中心的。这在平常人还好一些,越是学问、事业有成就的,政治领袖、帝王等,每在不断的成功过程中,错觉自己为不同于人的。自己的见地,就是真理;自己的行动,一定合法,走向极端的反世界性。

而在佛,由于正觉了法界空平等性,从此透出去观察一切,一切是形成个体性,而实一切依于一切。这才从法空缘起的幻网中,通达解瞭“总别无碍”、“主伴无碍”、“成夺无碍”的法界缘起性空。此略为说明。

1.总别无碍:全体与部分,在关联而依存中,总别都只是相对的存在。

2.主伴无碍:在某一点上,以一为主而活动时,一切即相伴而助成,并无绝对的主体。

3.成夺无碍:一切是相依相成的,相成中含有相对性,相对的相反活动,在关联而共存中,也是相成的方便。

(二)从念念分别解了意言无实而深入心光明性

人类的一切认识、主张、行动、文物制度,都是依能知的心识而成立的。假如是木石一样,这一切都不会有了(也就无所谓人了)。可是人类的起心动念,是念念分别的:一个个的印象,一个个的概念,正与外界事物的各各差别一样。所以不自觉地,大抵是一个个的认识,以为一个个的对象就是这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这,不是那个;那是那,不是这个,构成名言与义相的相应性。凭这样的认识去理解事物,固然是不能解了真相;在这样的念念分别中,也无法觉到心的深处。

但在佛的解悟中,明了通达了有情[18]整个的心识过程:

1(1)一切认识,都是依根[19](认识的官能)、境[20](认识的对象)、识[21](心识了别作用)三和合而成立;也就是说,认识是缘起的存在。在根境触对时,心识就现起那个境相,这就熏成内心的熏习。

(2)同时,依根起识时,也就依熏习而表现那对象。所以每一印象、概念、认识,都由于过去熏习所成的无边“名言[22]熏习[23]”所引起,离不了过去心识所习成的“缘影[24]”。

(3)念念分别,其实是过去曾习的名言熏习所现起,而又熏成新的成分。

2.识的念念分别,是由“想[25]”的“取像”而安立的名言,所以称为“意言”,也叫“名言”,因为内心的认识,与能表诠的语言,大致相同。也叫“缘影”,因为这是心境交触时留下的影子(熏习)。

人类的心识,受过去无边的“名言熏习”所支配,现在又受一般人类的语文、思想、文物制度所影响,人心正像一座文化的储藏库。文化的久远堆集,当然应有尽有,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人类也就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进步。可是,正像文化古老的国家,每为古老的文化所束缚,而一些文化的毒素,已不断地在发酵,而使文化古老的国家,日渐衰退一样。人类在积极的“名言”“缘影”中过生活,分别越多,意言的熏染越深,每为名言分别所拘蔽,而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也不断地扩展,使人类活埋在这名言分别的堆积层中,忘失了自己的本心。

人类的知识愈进步,为什么世故越深?越是好话说尽,坏事做尽?便是这个缘故。由于佛的悟入缘起,彻了那念念分别,不能通达真相,不是自心固有的(所以叫做客尘[26])。所以在定慧的熏修中,通达“名义互为客”,“名言无实性”,脱落“名言分别”──“缘影”,到达心光明性,也就是不曾受过名言熏染的纯粹觉性。这是不能与动物的低级心识并论,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不能离开熏习的。到达这,称为“根本智[27]”,超越了主观与客观的相对性,前后起灭的变异性,而只能称之为本净本明的觉性。到达这,与空平等性无二无别,不过从两方面来说明罢了!

在佛的如实正觉中,原是不曾有智与理的隔别的。佛以心光明性的体现,透出名言而重起名言分别时(称为后得智[28]),不再如众生那样的以名言分别为表达事实真相,不再为语文、思想、制度等所束缚。名言熏习中的一切不良因素,脱落无遗,如日出而黑暗消失一样。也正像在固有文化中,咀嚼精英,而吐弃那糟粕一样。

佛的正觉,就与法界性相应,所以能不偏蔽,不固执,通达了“心色(物)平等中的心为主导性”、“自他相依中的心识相通性”、“息息流变中的心体完整性”。此佛陀正觉法界性的内容,亦概要的加以说明:

1.心色(物)平等中的心为主导性:

佛说“三界唯心[29]”,大中观[30]者的见地,这是针对世间的迷妄,说明非自然有,非神造,非物集的「由心论」。依众生心识的倾向,而缘成世间;人欲的自由意识,也依此而发见了究极的根据。

2.自他相依中的心识相通性:

人类的意识,如现今计算机的电子邮件信箱一样,不断的收入外来的,也不断的放射出去。虽然自心为分别熏习,业熏习所障蔽,不一定能无碍的交流;但如能透过“名言无实”的关隘,便能随分随力,息息相通。这也就是人类──众生慈爱的根据,佛法的“同体大悲[31]”,“无缘大慈[32]”,都依此而确立。

3.息息流变中的心体完整性:

分别熏习的世俗活动中,意识是不断的变化着。然由于通达“名言无实”,所以知道念念的本来无碍,无限错综变化中的统一性。到究极时,就是佛的心智圆满性,与一切佛平等平等。

从佛自觉法界性而流出的佛教,显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在举“语文”、“解行”、“制度”这几项事例来证成。

佛教世界性的事例

一、语文

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语文是重要的工具。在人类惯用的语文中,没有不觉得自己的好,容易学。当然,在民族精神衰落时,有些人会咒诅自己的语文,而以能使用外国语文为光荣的。有些宗教,神化他自己使用的语文,看作神的语言;有的严格采用某一语文,以图宗教的扩展与统一。由于佛的深入语言无实性,所以使用一切语言。

佛世,有人向佛建议,用印度的雅语(梵文[33])来统一佛说,但佛却不同意说:“听用国俗言音学习佛说[34]”。每一语文,都有他的传统与长处,也许都有缺点,加上民族感情,更为难说,这是不能取一而废除其余的。有些人在语文上固执,是此非彼;有些专在推求原始意义,这例如有人认为:巴利文圣典才是最贴近佛陀说法的原意。以为这才是某字的本义,而不知语文是“习俗共许”,不断的变化,从来就不能免于歧义的,这包括巴利文圣典的集成,也是经过长期结集累积而成的。所以佛说:“方域言辞,不应固执;世俗名想,不应深求[35]”。

这“方域言词,不应固执”,举个例子说明。例如:有的人教导人“念佛法门”,持佛名号,念阿弥陀佛圣号,这念阿弥陀佛的“阿”字,规定大家一定要念ㄚ的音,不能念ㄜ的音,念ㄚ的音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ㄜ的音是去不了的。这样的执着、强调某字一定要发什么音,这就是不明白“音声无实性”,念ㄚ或ㄜ,只是个人的口音不同而以,但同样的都在表达:对阿弥陀佛至诚恳切的礼敬、归依。

同样的讲中文,每个地区都会形成当地的口音,这在中国当地就可体会到。而且,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是要修持“善根福德因缘”具足。

所以说,不为语文所蔽,不偏不执,自由采用而自然交流。以前中国大寺院里,僧众来自各方,无形中产生一种混合语,什么人都说得不完全相同,可是大家都听得懂。这也许是世界性的语文无碍最好的事例。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