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五乘:1乘,梵语 yana。指道、船、车,即运载之义。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称为五乘。通常指:(一)人乘: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二)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三)声闻乘: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盘而成阿罗汉。(四)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萨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之彼岸。(《佛光大辞典》p.1126。)2《称赞大乘功德经》([CBETA电子佛典2007/T17/0840/0911b13])。
[39] 三乘:1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佛光大辞典》p.1126。)2《佛说新岁经》([CBETA电子佛典2007/T01/0062/0860a12])。
[40] 不二法门:1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佛光大辞典》p.960。)2《维摩诘所说经》([CBETA电子佛典2007/T14/0475/0550b29])。
[41] 一乘:1指佛乘。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盘彼岸。(《佛光大辞典》p.59。)2《杂阿含·卷第十九·五三五经》([CBETA电子佛典2007/T02/0099/0139a19])。
[42]《法华经授手·卷第二·方便品第二》([CBETA电子佛典2007/X32/0623/0647b14])。
[43] 不净观:又作不净想。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恶之形状,故在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不净之观尸法,以治贪欲之心。(《佛光大辞典》p.992。)
[44] 安般:梵语 anapa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译作念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简称安般、数息。乃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即计数入息或出息之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为除散乱、入正定之修法。(《佛光大辞典》p.6090。)
[45]《大智度论·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CBETA电子佛典2007/T25/1509/0081a03])。
[46] 悉檀:梵语 siddhanta,巴利语同。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法华经玄义卷一下,以悉檀为梵汉兼称之语。悉,即遍之义;檀,为檀那(梵 dana,译作布施)之略称,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众生,故称四悉檀。据《大智度论·卷一》所载,佛之教法有种种差别,乍见似为矛盾,若总其教说,则有四悉檀之别,皆为实义而不相违背。(一)世界悉檀,即随顺世间之法,而说因缘和合之义;亦即以世间一般之思想、语言、观念等事物,说明缘起之真理。例如,人类系由因缘和合而存在,故非为实体。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见,乃说适合世俗之法以随顺众人,令凡夫喜悦而得世间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称乐欲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略作为人悉檀。即应众生各别之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众生生起善根,故又称生善悉檀。(三)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之贪、瞋、痴等烦恼,应病而予法药。此系为灭除众生烦恼与恶业之教;以其能断众生诸恶,故又称断恶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称入理悉檀。(《佛光大辞典》p.1758。)
[47] 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
现量:又称真现量。乃对境时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