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0:2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1] 1民族性:民族之意识、素质。2由这民族性所开展的宗教,即为“民族宗教”。这民族宗教,意指民族成员共同信奉之宗教,系由原始部落宗教发展而来。其信仰与民族意识紧密结合,所拜神灵即该民族之守护神,甚而更视之为其源出或祖先。由于民族文化之发展与国家之出现,常成为古代国家宗教之前身。在比较统一化与进一步确定化之神话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化之教义体系与初步之神学思想,及以祭司为核心之礼仪典章、组织体制等,某些文化达到较高程度之民族则产生若干宗教经典。一般而言,早期民族宗教系属全民性,不对外传布,故常随民族之灭亡而消逝,然亦有由于与其它民族长期接触交融,在大量保有民族特色而继续存在之同时,愈见减弱其全民性,如婆罗门教、神道教等。又原属民族宗教之犹太教,于犹太民族流散世界各地后,其宗教依旧继续流传于受到各所在国相当程度同化之犹太人中,并保持其民族宗教之特色,此为民族宗教之特例。(《佛光大辞典》p.2009。)

[2] 我:梵语 atman。音译阿特曼、阿坦么。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佛光大辞典》p.2937。)

[3] 世界:梵语 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

此篇文处着重在第?项的意义。(《佛光大辞典》p.1517。)

[4] 法界:梵语dharma-dhatu,巴利语 dhamma-dha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又以广义来说,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佛光大辞典》p.3367。)

[5]《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CBETA电子佛典2007/T36/1736/0027a02])。

[6] 缘起:?梵语 pratitya-samutpada,巴利语 paticca-samuppada 之意译。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所阐明之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行”之缘,“行”为“识”之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续之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盖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个我”及诸法具有实在之自性等论点,均予否定之,而谓万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独立之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佛光大辞典》p. 6126。)?缘起即“依缘而起”。“依缘”是指“借着条件”;“起”是指“发生”的意思。因此,缘起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缘起就是“缘起的道理”,亦称“此缘性”“缘于此”、“相依性”),是指现象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 》p.5358.1。)

[7] 四种姓: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一)婆罗门(梵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又作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二)剎帝利(梵 ksatriya),译作田主。又作剎利丽、剎利种。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三)吠舍(梵 vaic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又作毗舍、鞞舍、工师种、居士种。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四)首陀罗(梵 cudra),译作农。又作输陀罗、戍达罗、戍陀罗、首陀、恶种、杀生种。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佛光大辞典》p.1705。)

[8] 称法界性:谓契合于法界之真性。(《佛光大辞典》p.5875。)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