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0:2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9] 法界等流:指顺应众生之根机,从万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流出之意。以此为佛之教法。又作法界传流。(《佛光大辞典》p.3371。)

[10] 一合相:梵语 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佛光大辞典》p.33。)

[11] 自性:指自体之本性。(《佛光大辞典》p.2524。)

[12] 空:梵语 cuny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佛光大辞典》p.3467。)

[13] 平等大慧:指唯有一乘之佛慧;即佛宣说《法华经》之实智,此智亦为诸佛之实智。盖以此智慧证平等之理性,故称平等;又以众生皆可齐得此智慧,故称平等。(《佛光大辞典》p.1915。)

[14] 本体:?一般西洋哲学将本体解释为:其自身真正存在而与“现象”对立之存有物。古代印度人认为宇宙之本体为「梵」(梵 brahman),个人之本体为「我」(梵 atman),且主张梵与我之本质相同(梵我一如)。(《佛光大辞典》p.1983。)

[15]《二谛义·卷上》([CBETA电子佛典2007/T45/1854/0081c28])。

[1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多问不二品》([CBETA电子佛典2007/T06/0220/0868c22])。

[17] 一元论:英语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佛光大辞典》p.5。)

[18] 有情:梵语 sattva,巴利语 satt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佛光大辞典》p.2441。)

[19] 根:梵语 indriya 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佛光大辞典》p.4131。)

[20] 境:梵语 visaya,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或 artha,意为对象;或 gocara,意为心之活动范围。又译作境界、尘。即根与识之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之物件。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佛光大辞典》p.5765。)

[21] 识:梵语 vijbana,巴利语 vibb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vijb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b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佛光大辞典》p.6697。)

[22] 名言:指名字、名目与言句、言说。(《佛光大辞典》p.2557。)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