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0:2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三、制度

在佛教的制度中,可以说到两点特色:

1. 以法摄僧:

佛教是有僧团组织的,佛是实际的领导人,也是弟子们心目中的教主。但佛却说:“我不摄受众[51]”;又说:“我亦是僧数[52]”。出家僧众的组织,佛并不以领导者自居,而说:“以法摄僧[53]”。

法是真理与德行,大众是受了真理与德行的感召而集合起来的。人人可以解脱,人人可以成佛,平等平等,所以佛也是众僧的成员之一。僧团以会议而办事,佛陀所展现的是典型的民主导师!

2.随方毗尼:

适应时地需要,关于集体生活,佛陀是制有大众共遵的规律。但佛又说“随方毗尼[54]”,这是说:衣食等事,凡佛所制,而余处觉得杆格难行的,可以不行。佛没有制订,而在他处却认为必要的,佛也认为是对的。这所以,佛教的僧制,不拘于印度的旧俗,而在中国、日本等,都演化为不尽相同的制度。

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习惯、细节,是应该适合于当地的风俗民情的,这以佛法传播到中国为借镜。如印度人穿衣的习惯,因环境气候的因素,能接受偏袒右肩,但这种穿衣的方式,在中国就行不通,中国人的礼教观念即认为不雅观。这是为何印度式的僧服,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必须改变适合于自己当地的风俗,及气候环境,这就是中国佛教无法照单全收,承续沿袭印度佛教流传的一切,而须改变,直到现今的原因(这也即是「无常[55]法则」)。

另一方面,关于吃饭的例子:印度的国情,修行人是托钵乞食(不只佛教如此,佛世时,印度的六师外道等修行团体,早就有这种方式),但这托钵乞食制度,在中国也是滞碍难行,因中国人对“乞食”是反感的。并且印度人吃饭的方式,是直接用手抓取饭菜送入口中,坐姿是盘坐的方式;而中国人的吃饭方式,必须要以碗盛饭,拿筷子夹起饭菜送入口中,坐姿是方坐式。

从这穿衣、吃饭的形式差异,就可明白大智慧的佛陀,为何要准许弟子“随方毗尼”了!

总之,佛教是适应一切,遍入一切,而引令向上,并非打倒一切,而标榜死定的法制,向全世界去强力推行。

结论

说明到这里,再扼要的指出:法界性的文化──佛教,可说是从文化核心──人类意识内容去革新,主要是从实体的事物,实体的自我执见上去革新。所以革新的有力工具,便是佛法的“空”、“无我[56]”观了。唯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平等,自由与慈悲。相反的,从实体而来的事事差别,自他敌对,就是反世界性的文化基础。从一切敌对去考察,这才会以矛盾为真理;才会觉得自己与一切人为敌,人人是恶人。这是人类的敌对性,残酷、仇恨的意识来源。

佛教的世界性,是根源于法界现证的,从此而流出的“法界等流”──语文、思想、制度,无不表现了世界性,而充满平等、自由、民主、宽容、慈悲的内容,而也因此,各民族文化才得以保留。所以说:传播佛法应以佛法世界性的文化内涵为立基点,从发扬佛法中,化除实体的世界观,销融自我中心的人生观;阐扬世界性原理,培养人类世界性的新意识;从世界性的思想中心,调整、改进,陶练现有一切的文化,而使其融合、进步,适应新的时代,成为新文化的内容。使每一国家、民族、个人,都能和乐善生于新的文化,新的时代里。

参考书目

《佛光大辞典》,光盘版,第二版,Feb.2000。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光盘版,Accelon Multilingual Search Engine,Feb.2000。

《四分律》,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出曜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二谛义》,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十地经论》,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大智度论》,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杂阿含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法华经授手》,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佛说新岁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维摩诘所说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称赞大乘功德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思益梵天所问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阿毘达磨俱舍论》,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印顺法师《佛在人间》,光盘版,Accelon Multilingual Search Engine,Feb.2000。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