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行
佛法的世界性,表现在理解与实行方面,有下列几项特点:
1.随机适应:
以佛的慧眼来看,人类的个性、知能、兴趣、习惯,都是种种不同的。所以最好的教化,是“适化无方[36]”,以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化导不同的众生。但内在有着关联性、一贯性,能不断的引导向上,而到达同一的究竟。这点,佛法表现为:“八万四千法门[37]”,“五乘[38]」,「三乘[39]”,而又同归于“不二法门[40]”,“一乘[41]”,“一切众生皆成佛道[42]”。
这也举例说明:佛陀在世时,教导弟子修“不净观”,这“不净观[43]”对治爱欲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修行法门,但它也会引起副作用,这佛弟子修“不净观”虽然成就了,但也因为厌离心太过强烈,而造成佛弟子自杀的情况。后来佛陀就改变教导弟子修“安般[44]”法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观呼吸的禅修方法。
佛从不以机械的,划一的解行来教导人;从不像神教那样的,划一简单的目标,使大家归于同一信行。人类界,无论是个人、种族、国家,都有个别的不同存在,所以弘传佛法,不但要“知法”,而且要“知时”、“知众”。万不能制定大小划一的帽子,不问人的头大头小,勉人以一致顶戴。所以佛法中说:小药师的药笼里,只有一样药,能治一种病。大药师有种种药,能治一切病[45]。
虽然在一般人看来,今日世界的佛教,每有出入;或者嫌他没有严密的世界性组织,如天主教一样。其实,佛法的多样性,真是佛法世界性的特征。真能在佛法中进修的,自会有同一的倾向,进入同一的至善境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2.自由抉择:
佛法是适应不同的根性,或浅或深,或予(为人悉檀[46])或夺(对治悉檀)
对于不同的教说,佛弟子是尊重自由思考的。特别是“应理论者”,进展到但立现、比二量,不立圣教量[47]以自拘蔽(圣教的真理,一定是合于现量比量的)。
依义不依语[48]──不受语文所困蔽,重视内含的意义,尤其是注意到为什么这样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不同义理中,有批判抉择的自由,所以是“理长为宗”。
自由思考与自由抉择,展开了小乘、大乘,空宗、有宗的深义。无论是佛说的随机性,或教义的自由抉择,都必然的是反教条的。反教条的宗教,也许有人觉得希奇,其实只是相应于世界性的特征。反教条的自由学风,在中国的天台、贤首宗,特别是禅宗里,得到最确实的证明。一般教学,不免受到翻译语文的拘蔽,或印度教派的局限。重于实践的禅者,从中透出而演为禅宗。不用固有的术语,固有的教说,号称“不立文字[49]”,而照样学习佛法,传布佛法,成为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主流。
3.相容并蓄:
不但佛教内部的无限众多而一致,对于教外,也一向以“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来处理。佛世,一位异教徒,信仰佛法以后,想断绝一向敬奉的外道们的供养,但佛劝他照常的供给他们。佛法没有一笔抹煞异教,觉得在人性净化的进修过程中,这只是程度低一些而已。佛不拒异教于善法之外,决不如异教那样的狭隘,对于不同的宗教,一律看作恶魔,认为非堕地狱不可。狭隘的排他性,也许真是恶魔的特质。相反的,以佛法看来,不同的宗教、学术,虽不是佛教,但尽有些是菩萨的教化(如特蕾莎修女、史怀哲等人之典范)。
一切文化的发展,受到地区及时代的局限,不能不有偏蔽,甚至包含毒素,但在教化当时当地的人类来说,不能不说有着良善而积极的成分。这种宽容的立场(事实也确实如此),表达了佛教文化观的世界性。能与世界一切良善的文化共存,陶练一切偏蔽,而引向崇高完善的境地。
从佛法起源于印度,尔后传播至世界各地,其中对印度当地,及中国、希腊、埃及等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如下:
(1)在印度,影响了后起的印度教学。
(2)在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儒(理学),道(全真派[50])。
(3)传到希腊与埃及,也促成了西方神教的革新。
虽然他们在固有传统文化的根柢上,融摄了佛法,或者反而诽毁佛法,然在佛法泛应的精神上,依然是满意的部分成功。佛教必须保存佛法的完整性与原则,不断的影响一切,而使世界文化,充满了佛教世界性的精神,共向于究竟的涅槃寂灭。
作者:
释敬定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