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印顺:问题意识、诠释效应及其它
2009年11月06日 11:28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印顺思想对大陆佛教业已产生的影响,那么即使我们对其在佛学院系统的影响作出最乐观的估计,也无法据此衡估它对大陆佛教整体上的影响。较诸相对封闭因而不太引人注意的佛学院教育,这二十多年来大陆佛教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它收复失地的不懈努力。经过文革浩劫后硕果仅存的耆宿名德,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他们的精力首先放在了索回地产、建庙造像的事业上,而近十多年来,一些南方都市寺院经济上已经恢复元气,甚至富甲一方,年轻一代的当家师们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融入都市生活,如何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社会主流人群的影响力。无论是对于收复失地的老一辈,还是对于开疆拓土的新一代,印顺思想深邃细密的思索和宁静致远的气象似乎都显得迂阔而不经世用,远不如借鉴四大山头的运作经验来得迫切和管用。 在访谈中,有时甚至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印顺的书?没有读过!不过他讥评祖师大德,那是很不应该的"。当年太虚思想所遭遇的"道听途说而引起反感"的命运,今天更多地是落在了印顺头上。

这仿佛也是很自然的一个局面。刚刚经历过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法难――文化大革命,劫后余生的大陆佛教总体上还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即使到今天,大部分中级佛学院的学生也不过是高中文化程度甚至更低,师资状况也远远低于同级普通教育中师资的平均水准。以这样一支队伍,能够掌握基本的佛学知识已属不易,要全面领会一代哲人的思想则难免力不从心,而期望他们与哲人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则近乎空想。

更何况,刚刚走出文革浩劫的中国佛教,旋即面临着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变迁。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的中国佛教与全社会一样,急切地想要与时俱进,拥抱和拥有一切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相较于文革,这种时代浪潮的冲击,恐怕影响要更为深远。前者虽然令中国佛教濒临灭绝,但毕竟只是一种外在的暴政胁迫,不但没有使中国佛教放弃自身的传统,反而激发了它护教的悲壮,而后者却是众多寺院欣然的乃至亢奋的自觉追求。即使是那些以推行人间佛教为标榜的寺院,其实践活动和指导思想,也和印顺思想几乎没有什么关涉,大多数还是循着太虚的思路,急切地想要拥抱现代性,顾不上想一想这种现代性会对佛教带来怎样的冲击,要求佛教作出怎样的调适,这种调适的代价是什么,底线又何在。最为诡异的是,当人间佛教成了大家都可以叫喊的空洞口号后,太虚和印顺们着力批判和肃清的陈规陋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人间佛教为名招摇过市,人间佛教竟成了一幅宽大的遮羞布!

此情此景,令人痛感未来的大陆佛教发展必须加强一种批判反省的自我意识。如前所述,这种批判精神和自省意识在印顺思想中有最为丰富的理论资源的诠释空间,因此我们有理由期望它在未来的大陆佛教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问题在于,这种理论资源要通过怎样的诠释策略才能真正成为大陆佛教界的行动指南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宣方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