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识(Vijnana),谓依过去惑业而受现世胞胎之六识身也。
4、名色(Namarupa),谓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也。名即受想行识四,色即色蕴也。
5、六入(Sadayatana),谓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
6、触(Sparsa),触即六触,谓二三岁时,六根能照了事物,而尚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
7、受(Vedana),谓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能受苦乐欣戚之位。上五为现在果。
8、爱(Trsna),谓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之爱欲,而尚未知追求之位。
9、取(Upadana),谓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驱驰诸境,取求所欲之位。
10、有(Bhana),谓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当来之果也:上三为现在因。
11、生(Jati),谓依现在惑业之因,于未来受生之位。
12、老死(Jaramarana),谓由有生故,渐至衰变终殁。老死之果。上二为未来果。
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则六道轮回,世世相续,如环无的,生死死生,终无穷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是故证灭谛理,永出三界,常乐真净,处于涅槃,号缘觉乘。《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勇猛精进,断见思惑,证四谛理,趋向偏真涅槃者也。言四谛者,又云四圣谛(Catvariaryastyani):
一、苦谛,梵语豆法(Duhkha),逼迫为性,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梵语三牟提耶(Samudya),招感为性,谓贪慎等烦恼聚集诸恶业,以招感苦果也。是为迷之因。
三、灭谛,梵语尼楼陀(Nirodha),可证为性,谓灭除惑业而离生死也。是为悟之果。
作者:知定 编辑:梅文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