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的集中探访,舒乙在北京城内一共找到了15块刻有藏字的石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没有想到北京会有这么多,完全没有想到。”也就是在寻访完这15块刻有藏字的石碑后,舒乙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一组绝佳的好教材吗?”教育谁?怎么教育?根本不用说什么话,只需将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带到这批石碑面前,让他们自己看,他们立刻就会明白。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会立刻明白,藏传教佛教(喇嘛教)在北京原来备受尊重和重视。他们会明白,西藏杰出的宗教和政治领袖,像六世班禅,在历史上原来是那么拥戴和亲近中央政府。他们会明白,藏文、藏字在北京原来是那么常见,而且地位显赫,数量又那么多。这说明:藏族人民早就和祖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庭、是一家人,西藏地区早就是祖国的一块重要版图,要不然,中国皇帝的每一篇重要文章或者题词,怎么都会有藏文的译文,怎么都会堂而皇之地频频刻凿在首都北京最重要的石碑上。
关于文化遗产的散文抒写,有评论家认为,舒乙的《见证亲密——寻访北京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是继冯骥才《年文化》《抢救老街》后的又一力作。其创作主旨是大力呼吁重视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与文化生态散文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散文写作的一种模式。文化散文应如何摆脱公共话语、进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书写?舒乙说,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北京实在很大、很老、很深。因为很大,总是看不全,多有疏漏。拿我自己来说,有时甚至颇有挂一漏万之惑,从而每到一处新地总是一惊一乍的,觉得新鲜:从没见过,从没听过,从未去过。因为很老。既是六朝古都,又是多民族聚居之都,内涵极为丰富,有着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性格,处处有历史,有传统,有说辞,有故事,不佩服不行啊。因为很深,老看表面可不成,还得钻进去,细细深究,犄角旮旯里全有东西,都是宝,马虎不得,稍不留神,就停在了表面。这就是北京的特点。所以,北京除了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十三陵等几处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认识,需要了解,需要前去,需要慢慢品味。即使是去过的地方,甚至您自以为去过多次的地方,依我主见,也需要重新补课,因为,那里也许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你从未接触过,内容丰富啊,又都藏得太深啊。过去你也许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个大概,甚至有可能连精华之处都忽略了,或者干脆漏掉了。要去发现!还有,当你就近仔细观察北京时,所有的观察都只属于你自己,是你自己用眼去看来的,用耳去听来的,用亲身去体验来的,可不是由书上得来的。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体会。这是文化散文创作带来的极大的乐趣。(作者:曾祥书)
编辑:梁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