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与佛乐
2009年12月28日 09:35 】 【打印共有评论0

武帝之前,中国化的佛教音乐已初具规模。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佛乐的发展,已奠定了一个基础。尤其是庐山慧远(公元334—416)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弘扬佛法、广播教义的途经。他“道业真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但慧远毕竟是“方外之宾”,仅就当时的影响力而言,与“处王侯之位”的梁武帝是不可相比的。假如说慧远的功绩在于为后世的佛子们制定了一些佛门“内部”的唱诵仪规的话,那么,梁武帝凭着他一国之主的地位,把佛教音乐引进宫庭,播向大众,使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肖衍对中国佛教音乐最大的贡献,是他以“正乐”为名,将佛教音乐引进宫庭,成为正统的“雅乐”。雅乐,在封建的中国,是官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封建统治者或立国之后,或改朝换代,都要定律正乐,认为黄钟即定,天下则安。而且,各朝的雅乐,都以“六代乐舞”为正宗,以夏、商、周为正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雅乐的“正统”,可以佐证政治统治的“正统”。因此,当时的朝廷定雅乐,比起现代国家制定国歌,其严肃性与重要性并无二致。但是,自汉之后,战乱不已。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十六国逐、南北朝分,哪个还顾得上振兴乐事?梁的前朝齐,便是“不备宫悬,不遍舞六代,逐所应须。即设悬,则非宫非轩、非判非特”,不合古制,不伦不类。“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曾经钻研过律学,自制过律器“四通十二笛”,并曾创作过大量清商曲的音乐家梁武帝,当然不会满意这种状况·。即位后的梁武帝,在思想上正经历一场大的变革。他“少时学周礼,弱冠穷六经”,初学儒,后修道,而此时正在向崇佛的方向转化。梁武即位后的第一年,便下诏“正乐”,第三年,便在四月初四释迦牟尼涎辰之日,率僧俗两万人,云集重云殿重阁,亲制《舍道事佛文》发愿舍道归佛。此后,他亲著《大涅檠》、《大品》、《净名》、《大集》诸经的“疏记”及“问答”凡数百卷。为弘扬佛法,他不吝巨资,所建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寺庙,宏伟奇丽,耗资不可胜计.;所造佛像,也穷工极妙,令人叹为观止。但他自己,却在信佛之后,“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他“身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清心寡欲。他还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的禁断肉食的主张,亲制《断酒肉文》,改变了汉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对后世中国佛教的戒律影响甚大。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开始了他“正乐”的活动。他亲自制定雅乐之前,先“下诏访百僚”,走了一次“群众路线”。但是,不知是百宫中尽多“乐盲”,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高谈阔论,还是大家心知这个儒雅皇帝已有亲自正乐之心,“是时对乐者七十八家,不言改乐之法”。于是“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逐自制定礼乐”,只好自己出马了。

梁武帝自天监元年开始“正乐”至天监四年已是“礼乐气度,粲然有序”。从表面上看,他的“正乐”,有对前朝雅乐形式上的删改,如定下了沈约的三十首新歌词,却删去了旧雅乐中的二曲等。但他的增删,既非没有道理,更非一时兴至,而是基于他的佛教思想。换句话说,是他用佛教思想对传统的雅乐,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进了修改。删去的二曲,是旧时帝王用牺牲祭礼时所奏的乐曲,一直是雅乐中的重要部分。梁武帝既笃信佛教,不杀生,当然也就不会用牺牲祭礼。旧史书记此,只用了寥寥数字:“既无牲牢,遂省”,孰不知这一个“省”字里,包含着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田青 编辑:张领栓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