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对蒙古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文化的再认识

2011年08月25日 17:2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王志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蒙古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是佛教传承体系中与汉传佛教并列的三大体系,不论在国家软实力方面,还是在文化战略安全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从传播地域来看,蒙古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分别分布在中国北部、西部、西南部,形成拱卫内地的环状本土信仰屏障。这道屏障是否具有向心力,对内是民族团结问题,对外是国家安全问题。自古以来,这三大传承对邻近的周边国家都具有相当深的关联和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在保境安民、睦邻友好、扩大交流等多层面都需要以战略眼光重新加以审视。

蒙古佛教

2010年3月6日至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二0一0年蒙古佛教文化高层学术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这次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首次合作的丰硕成果。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蒙古国等国的学者出席了论坛。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蒙古佛教文化高层学术论坛的举办,正是世界宗教研究所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学术研究领域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开辟的新概念、新视野、新工程。根据全面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希望以蒙古佛教文化作为切入点之一,探讨佛教的宽容性、包容性以及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促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其中包括继承蒙古语文诵经传统、扩大蒙古语文的学习使用范围,以及加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总之,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大前提,我们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在学术领域里把“蒙古佛教”这个概念搞深搞透,建设新的理论、新的范畴。

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教授指出:蒙古佛教,是一个自古至今客观存在于宏大空间中的事实,但是多年来在学术领域却缺乏系统研究,甚至几乎遗失了这个概念。“藏传佛教”的提法,是三十年来佛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纠正了以往以“喇嘛教”来称呼藏传佛教的偏颇。正像不能把汉传佛教称为“和尚教”一样,“喇嘛教”同样不是一个恰当的称呼。但是,“藏传佛教”的提法也模糊了一个明显的历史真实,把传统的概念“蒙藏佛教”逐渐地几乎完全替代了。应该说,就史实而言,“蒙藏佛教”的提法是比较贴切的。“喇嘛教”概念的内涵之一是“蒙藏佛教”,而“藏传佛教”的概念中却淡化了蒙古佛教的地位。尽管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一条路线是从西藏传入内地和蒙满的,而且形成了藏语系佛教,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藏语系佛教传布于全中国,东至苏杭,南至云贵,是在元朝之后,与蒙古族成为国家统治者密切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的历史上不仅客观存在着藏语系佛教,同时还存在着蒙语系佛教和满语系佛教。随着满语在社会生活中几乎完全退出,导致满语系佛教的全面衰落,但是蒙语系佛教却始终没有消失,顽强地生存至今。

据悉包头市梅力更召是蒙语诵经的发源地。史料记载,梅力更召从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就和该庙一世法王乌格力贡达来把梵文和藏文的经书编译成蒙古文经书,并开始推行蒙古语诵经,用蒙古语教学和举行法会。据召庙喇嘛相传,康熙曾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活佛和喇嘛到北京翻译著名经书《甘珠尔》和《丹珠尔》。罗布森丹碧佳拉森还著有《梅力更召葛根全集》,使蒙语诵经自成体系。该书吸收了这一地区蒙古族民间原有的祭祀活动及祝诵词,形成了大诵、小诵、黄河颂、成吉思汗颂等蒙语祝诵经文。该著作于1783年在北京“永利号印书馆”木刻印刷发行,不久便流传海外。根据现任梅力更召庙管会主任、内蒙古佛教协会副会长、包头佛教协会会长等职的梅力更召第六世乔尔吉活佛孟克巴图提供的线索,在大不列颠图书馆地下室三层,发现了一本名为《梅力更召葛根全集》的经书。目前,孟克巴图在过去的资料和《梅力更召葛根全集》影印本的基础上,又对蒙文诵经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写。

因此,重新提出“蒙古佛教”这一概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就语言、民族、传播区域和思想特征等范畴而言,佛学界多年来已经认可存在三大语系佛教——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大传承佛教——汉传、藏传、南传。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蒙古佛教”之后,却发现我们应该对佛教历史和理论提出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的学术成果。基于本次论坛的研讨,起码应该提出对佛教传播体系的更加符合历史真实的描述:

一、佛教传播语系应该包括六大系统,即梵语系、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蒙语系、满语系;尽管在每个语系中存在着诵读时的区域性的差异(例如日本、韩国分别以日语、韩语来读汉文大藏经),但是作为语系的范本,能够以具有独立性的文字作为经典记录工具的,大约只此六种。其中满语系已经基本消亡,惟文献尚存。梵语系在尼泊尔、印度都依然应用,蒙语系更不容忽视。

二、佛教传承体系则应该在以往的三大系统,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之外,增加北传佛教,成为四大系统。此处所说的“北传佛教”,特指蒙古佛教;所谓“北传”,传播地域从蒙古高原向南进入北京、承德;向北越过戈壁至库伦、贝加尔湖,向东越过内外兴安岭直至库页岛,向西越过天山直至古西域,地域之广,超过西藏;传承体系,相对独立于藏传佛教而直接受封于中央政府;传播对象,在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之前几乎囊括了亚洲大陆北部所有民族民众。以地域、传承、经典和信众四个基本条件衡量,北传佛教或蒙古佛教是具备自身特色的客观实体。四大系统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我们既不能由于其个性差异就忽略相互关系,也不能由于其相互关系就抹杀其个性差异。

学术研究不同于行政命令,一方面是可以畅所欲言,可以保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另一方面是不会强迫别人盲目崇信,主张相互切磋商榷。因此,本次论坛对蒙古佛教的界定和评价,只是开启了深入研究的大门,希望以此为起点,在蒙古佛教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蒙古佛教的传播和传承、蒙古佛教召庙文化艺术和教育、蒙古佛教与蒙古世俗文化、蒙古佛教与蒙古语文诵经体系、蒙古佛教与萨满教等诸多方面,把对蒙古佛教的研究推动起来。不仅提出对蒙古佛教历史地位的新评价,而且推动对蒙古佛教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是本届论坛最重要的成就。

藏传佛教

2010年4月23日至25日,“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普陀山举行。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普陀山佛教协会协办,来自国内佛学界、藏学界的有关学者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乔根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向平、四川大学教授段玉明、 中国宗教杂志社副主编胡绍皆等向大会提交论文并作了学术交流。

学术研讨会围绕“藏传佛教与西藏和谐社会”展开了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藏传佛教文化是在藏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对藏民族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心灵抚慰功能、文化调适功能、社会控制整合功能和稳定社会功能,在今天藏传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对调整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与会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藏传佛教在我国内地的传播及其影响、藏传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藏传佛教的生命观、寺院管理、藏民族观世音信仰的历史特点及其现代转型等问题。

2010年11月26日至28日,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由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在成都顺利举行。论坛的主题也是《藏传佛教与和谐社会》,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东、江苏、重庆以及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一百余位出席了盛会。

本届论坛的议程,分为“藏传佛教与和谐社会”;“藏传佛教教义与历史”和“象雄文化”; “香巴噶举文化”; “藏传佛教与社会和谐”和“香吧噶举文化”;论文分别从利美运动、藏学国际化研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象雄文化、香巴噶举文化、藏传佛教与社会和谐、文化保护、藏文论文等八大方面对藏传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虽然关于藏传佛教的两个学术会议分别在浙江和四川举行,但是主题的基本一致,表明这是大家一致关注的问题。学术研讨应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思想基础和优秀对策,在这方面,对藏传佛教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

此外,2010年4月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华严学会、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印度哲学研究会执行委员黄心川教授在研讨会上说,密教研究是印度文化和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处于十分薄弱的境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这项研究,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密教研究领域目前依然存在很多空白,需要学者们认真研究。

南传佛教文化

2010年4月20日至21日,首届国际贝叶文化研讨会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来自泰国、老挝、西班牙及全国各地的贝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贝叶文化是早期佛教、南传佛教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的有关研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弥补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部分缺欠。中国贝叶经包含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原典、历代高僧大德的著述、以及佛教教义衍化或改造过的世俗经典等三个部分,自唐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西南部的傣族聚居地区,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并继续保留使用贝叶经的,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中国贝叶经中融进了大量世俗的文字。千百年来,傣族人民除了用贝叶刻制佛经之外,后来还刻录了大量的世俗文字掺杂其间。这些文字的内容非常复杂,比如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故事,教育,甚至乡规民约等等。但世俗的典籍,都在前言、后记或者中间插入了佛经语录或佛经的教义。中国贝叶经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2010年6月29日,《中国贝叶经全集》新闻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对《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宗教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对这承载了傣家传统文化的典籍寄予了厚望。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蒙古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佛教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