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圆瑛大师的三教观

2011年11月22日 17:2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刘泽亮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圆瑛幼时习儒,熟读四书五经,并曾参加乡试高中秀才,可谓儒释兼通。因此,在三教关系中,圆瑛特重儒佛一致论,著有《睇儒经序》《儒佛教理同归一辙》《国民应尽天职》《佛教与做人》《佛教与世道人心之关系》等。

圆瑛首以佛教五乘之一的人乘沟通儒道。在以佛教四大譬之儒教五行的基础上,倡以五戒十善之法会通儒家仁义五伦之道。

在此基础上,圆瑛又将孔子之礼与释家之戒相比拟,从佛教戒律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儒家之论,他将孔子的非礼勿视听言动解释成孔子的“日用之戒”,顺着这种理路,又将佛氏断三毒与孔子人生三戒相牵合,认为孔子的“终生之戒”与佛教教旨相合:“佛之教人,断除贪、嗔、痴三毒,与孔子学说有相通之处。《论语》说:血气未定,戒之于色,此断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此断嗔也。血气既衰,戒之于得,此断贪也”。

他认为,在儒佛五常与五戒之间,不仅名目内涵相通,且纲目排列亦相同。他还特别论及“不妄言”之戒,并引孔子之言为证:“不妄言者,吐词真之间,无有虚妄。不绮语者,不肯花言巧语。每见世人口头甜如蜜,心内利刃,此即绮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佛教的慈悲与儒家的“博施济众之理”、忠恕之道的义理相通,事实上可以厘为两个层面:慈悲与侧隐、慈悲与忠恕。

就慈悲与恻隐而言,慈乃与乐、悲乃不忍,正与恻日同情、隐日隐忍相通。这一点,在演述佛家护生一说时体现得尤为典型。圆瑛举《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侧隐之心,非人也”,以证“爱物存仁,提倡护生,实与佛、佛之宗旨相合”。

就慈悲与忠恕言,忠乃无私、恕乃原宥,恰与慈爱、悲心相契。他认为佛教慈悲,“即同儒教,博施济众之理”。此外,孝作为儒家的主重观念,是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忠恕之道的基石之一,圆瑛对此特别拈提佛教著名的“孝经”《孟兰盆经》“藉兹文字,提倡孝恩”,以阐述儒佛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致。

圆瑛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与熏陶,“于老氏之学,亦尝游心”,认为,道佛宗旨从究竟言自有相当大的差异,然在关乎身与苦患等问题上,亦有一些共性的看法。

涵摄道家身为大患之说,阐述佛家身为苦本之道道家以修身为本,故圆瑛次以老子身为大患之说,明佛教身为众苦之道。他假借为浙东名山羊角洞道观作记的机会,大力阐说道释二家道体之会通:“尝闻老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猗欤!道之为道,玄之又玄,其为众妙之门也,宜乎”!作为本体的道家之“道”与佛教之“道”,都具有离言绝象的共通性特质。

不仅如此,圆瑛还从戒律与因果等方面例举道佛的合辙。他引道家《太上感应篇》以证佛家因果说。

如果说,圆瑛在佛儒关系上侧重于儒佛一致,以佛摄儒、以儒证佛的话,那么,圆瑛在沟通佛道二家、以道证佛的同时,也努力抉发佛道二教主旨上的差异,借道家、道教色身修持之卫生之道,以开显佛教了生之无漏无为的殊胜。

卫生之法乃是道教由色身修炼长生久视之道,了生之法乃是佛教由心性修为而脱乎根尘之功。但仔细品味,他并没有简单停留在道佛宗旨相异的结论之上,而是以道教为方便,作为进入佛教究竟之阶。

在三教之中,他的基本立场仍以佛法为本位,这一点在其思想诠述之中是不言而喻的。
圆瑛极力证明三教合辙共轨,其目的在于彰显佛法的殊胜,并以之作为“范围人心,扶正世道”、“福国利民”、世界和平。圆瑛在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之外,别开新途,鼓扬释迦之心理革命:“释迦牟尼是革命家,不从种族革命人手,不作政治革命工作,乃唱心理革命学说。首先革除贪、嗔、痴三种根本不善心”。

正因为此,圆瑛充分注重摄心的工夫,以提倡佛教为挽救世道人心的唯一方法。心理革命之说,张扬佛教治心之理,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相配合,彰显近代佛教适应启蒙、救亡历史任务的特质。

圆瑛的三教圆融之论,其立场和视角是佛教的,他努力发掘《易》《论》《老》等原始儒道思想的精义,以佐证三教的一致会通。从总体上说,对儒佛一致论的诠述,侧重于伦理;对道佛一致论的阐说,侧重于生理;对佛教精神的正面叙述,侧重于心理;对三教揆一的论证,侧重于义理。儒道释分别侧重阐说伦理、生理与心理,各有所长,圆瑛大师身当清末民初之际,以佛学为体,涵摄儒道二家,揆一三教,彰体达用,圆融会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圆瑛 三教 佛教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