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圆瑛法师与中国当代僧教育

2011年11月24日 14:3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广霖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圆瑛大师1878年5月12日出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古田极乐寺是大师重建并住持中兴的众多寺院之一,因是大师家乡的道场,大师对此尤为厚爱,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师任极乐寺住持直至圆寂,前后共20年,圆瑛大师留在古田极乐寺的一首七绝、一幅对联、一尊佛像、一件法罄,见证了大师与极乐寺的甚深渊源。2011年11月23日-24日,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古田县召开,古田极乐寺住持定空法师在研讨会上了发表了题为《圆瑛大师极乐情》的论文。定空法师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追忆了圆瑛大师在极乐寺的弘法足迹。文章全文如下:

佛法,是从一般的恋世的自私的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的人生,即从家庭而向无家,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再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净化中增进自他和乐,实现国土庄严,这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

圆瑛法师亦是如此,他和太虚大师一样,倡导人间佛教,实现菩萨行的真精神,从“利他”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这就不能专于说教一途,应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所以,佛法是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抛开无谓之争

在佛门中,我们有意无意间总会听到些关于谁“有修”、谁“没修”的议论,其实出家众除了混日子的(也算种个佛缘),本就有声闻僧与菩萨僧之别,圆瑛大师指出:声闻、缘觉乘是出世间法,独善其身,能得自度。菩萨乘、佛乘皆是入世法,普利众生,广利群品。声闻僧偏空、不染世事、偏小乘重自身修持、很容易被大众接受而称为“有修持”,而菩萨僧则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做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不舍一切有为善法。而其实,以佛菩萨的大悲,这个世间到处都有圣者的应化身,但我们纵使当面,也未必识得,他们以大悲大愿,随缘行各种方便。唯一需要明白的是,自己的位次在哪里,知道自己次第不够,选择不染世事、智慧的远离、先求生净土。而由宿世种因根基深厚的,当生就转过身来的,或即便没有转身也有大胸量大承担的,总凭因缘不同愿力不同而会选择不同的路。这样就避免了无谓之争,各按次第、不用老是盯着别人。圆瑛大师用自己一生的轨迹给诸佛子做出了典范的示现,圆瑛大师身为禅门尊宿,以深厚的慧根少年入道,先于福州鼓山涌泉披剃出家,礼莆田梅峰光孝寺增西为师,后遍参通智、谛闲、印祖、慧明、道阶等佛门高德,亲身实证,得法于宁波七塔寺慈运,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世。历任福州雪峰祟圣禅寺、宁波七塔寺、天童寺、福州涌泉寺、林阳寺住持,扩建寺庙,订立规章。并先后在宁波、上海、杭州、扬州、南京、北京、天津、厦门、福州、潮州、长沙、武汉、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讲经弘法,并创办佛教讲习所、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等,培育僧伽人才。1914年,圆锳法师当选为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1928年,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并连任七届,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次第:有公心方能执事

自身修持到了方可执事,否则管理丛林道场,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下不善业,然而如今,道场林立,不是都有因缘寻求到自身修证都一定程度的人来管理,但至少要有一颗公心和正心。

称为修行道场的丛林,必是大众集结的地方。大众也者,个人都有个人的习性与宿世的业力,这些若是一起翻搅起来,则无有安宁之日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则天下无争矣,站在一个丛林道场的领头人的角度上,我们只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人无争。只有自身做到公正公平、不谋私利、用身教代替言教,则上行下效,才能有效带动整个丛林的风气。所以凡是道场,必由领众的人来作教化。他自身淳朴的风范,像风一般不知不觉地吹拂着,又能用清净的操守来节制大众,使大众油然生起道德之心,而礼义的谆谆教诲,令受教的人收摄视听,不长邪知邪见,杜塞了邪僻,不敢妄动妄行,权势的私欲冰消了,利养的心思断绝了。日复一日,整个道场和和煦煦——伦常在那里,就尽分到那里;修行的要务在那里,就自然趋向那里,久而久之,上下相安,无为而无不为。

看圆瑛大师的一生履迹和品行,其著名的“十二不”就可见一斑: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

菩萨行:团结僧团、不舍一切有为善法

佛教的主旨一向都是积极入世的,佛以众生之乐为乐,以众生之苦为苦,慈爱众生,永无疲惫。菩萨永远以众生为眷属,佛法之所存无不是为利益众生、为世间用。体察圆瑛大师的人生轨迹,绝非无所作为,而是为广引群生离苦得乐,自行化他、内修外用、造福世间、普行济世,三种布施,救人于危难,惜老怜贫、赠医施药,更是千百年来教界的传统。

我们行善做好事,济物救人,弘扬佛学,根本就在我们内心的出发点是以“慈悲为本”,不图任何的回报,以大慈大悲的心来济物救人,以大慈大悲的心来念佛来弘扬佛学,不图任何的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济物弘法,真正的慈悲在于内心没有任何的私心,没有私心的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济物救人。

圆瑛法师不仅在佛教内部无门户之见,融通教宗、禅净、显密,而且对世学也有积极、宽容的兼收并蓄精神。如他说:“凡对各种学说,都要悉心研究。各科学学说,儒学学说,哲学学说,佛学学说,研究时必须具一种眼光,把那学说之真理,看得明明白白,不可存门户之见。凡有益于人生身心德业学问智识者,都要采取体会。即有不合潮流者,亦必仔细审定,如此可谓知己知彼,始足应世。若但知己而不知彼,不足以与世界学者之酬对。”

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上,悲心济世、力行诸善正是佛陀的教旨,而将大乘佛教菩萨道的思想实践于现代社会,不仅成为时代负于佛教界的希望,同时也将成为佛教融入社会、发展自身、承佛教旨、弘法利生、积极实践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必然趋势。我们追溯先人,正是为尊循先人指引、用先人的精神启迪今人,精进行道、悟解实证、自利利他,以身实践如来教旨,把先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重拾道风、使丛林、道场兴盛、使正法久住。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圆瑛法师 中国 当代僧教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