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宪:圆瑛的“佛儒会通”观探讨
编者按:2011年11月22日到24日,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福州省古田县隆重举行。福建省教育学会黄新宪在会上发表题为《圆瑛的“佛儒会通”观探讨》的论文,文中多层面多角度的对圆瑛法师“佛儒会通”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论文摘要如下:
“佛儒会通”观的提出和形成理论框架,是圆瑛法师对发展传统佛学,使佛教积极融入近代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圆瑛法师认为,佛教与儒教在理论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强调“佛儒会通”,目的在于论证佛教的优越性,力图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世俗社会里,在执政者允许的范围内,为佛教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人信奉佛教。
圆瑛法师主张对佛学、儒学等各种学说都持包容态度,不存门户之见地加以认真研究,这是他强调“佛儒会通”的重要出发点。综合与包容的意蕴,使圆瑛法师倡导的“佛儒会通”观极具生命力。
圆瑛法师认为,佛教和儒教在众生之身的构成上观点十分接近。既然儒教与佛教在众生之身上的观点接近,那么佛教由众生之身所引发的节制欲望、因果报应、多行善事等,也一样适用于儒教。
在圆瑛法师看来,佛教的无我之理与儒教的毋固毋我也是一致的。在“无我”方面,圆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九一八事变后,他以中国佛教会长的身份通电全国佛教徒,表示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七七事变后,他召集江、浙、沪的佛教青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强调要以“大无畏”、“大无我”和“大慈悲”的三大精神,做好抗日前线的救护工作。在遭受日军逮捕时,更是不屈抗争,表现出“无我”精神。
圆瑛法师指出,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存在极大契合性。圆瑛运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较,将佛儒核心理念的内在联系揭示得明明白白,有效增进僧俗人士的相关认知。
圆瑛法师认为,佛儒在教人言行并重及慎独等方面高度一致。他还认为,佛儒在利生救世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他举例说,佛教认为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广运慈悲,为众生与乐拔苦。这与儒家某些思想相似。
在倡导孝道、放生、素食等具体层面,圆瑛法师也习惯于从佛儒一致的角度进行阐述。
圆瑛法师完全赞同儒家“百行孝为先,立身孝为本”的主张,他对孝道的提倡既是对儒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宋元佛教伦理化的高度认同。
圆瑛从佛儒一致的角度对放生一事进行阐述。他认为人们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他对《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表示极为赞同。他又成立放生会,这是对放生思想的实践。
圆瑛法师提倡素食,并从佛儒一致的角度阐述这样做的好处。强调联合同志,提倡素食,藉弥杀机,保全物命,果能由少而多,自近及远,推行全世界。人人戒杀而素食,不但物类得免杀戮之灾,亦即世界可弥刀兵之劫,其造福于两间者,岂可得而思议哉。由提倡素食,减少杀戮,到弥刀兵之劫,圆瑛的立意是良好的。
追求同条共贯的客观效果,是圆瑛法师倡导“佛儒会通”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同条共贯的基础上,他从修养功夫等方面进一步比较了两家的共同点。圆瑛法师认为,“若合符节”是实现“佛儒会通”的必备条件。
圆瑛法师认为,不但儒学与佛学相通,即便是科学与佛学、哲学与佛学,其相关之处亦多。在他看来,科学之发明正好能够证明佛学之渊博。
圆瑛强调,佛儒两家存在一个从对立到逐渐相融的历史过程。虽然儒教有许多优点,与佛教又有不少相融之处,但圆瑛认为佛明显优于儒,尤其对佛教在挽救世道人心方面的作用充满自信,认为这种作用是其他宗教和学派无法比拟的。他大声疾呼:“有欲挽救人心,必以提倡佛教为唯一方法。”
圆瑛法师对儒教有着充分的尊重,时时予以引证,但这样做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证明佛教的功用,从而进一步将人们导向对佛教的尊崇。在这一过程中,儒教的相关学说只是作为契入点出现,实际上起着旁证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儒家是伟大的,而佛教更伟大! 这一见解与圆瑛法师的见解几无二致,只是论证角度稍有不同而已。
圆瑛法师比较分析佛儒两家的优长,竭力寻找会通的契合点,其目的在于积极入世,这对社会进步极具意义。所以他在宁波倡办佛教孤儿院,又同转道和尚及其师弟转物三人,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教养兼施。还赴南洋为孤儿请愿,筹集养育基金。
从“佛儒会通”观出发,圆瑛法师主张国民应尽自己的一份天职。在国家处于危难的紧要关头,圆瑛通过诠释佛学的精髓,以浅显的类比和有效的鼓动性,鼓励他的听众--军人舍身为国,其积极意义非同一般。
有研究者认为,圆瑛法师既具有佛学大智慧,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人。据《重订圆瑛大师年谱》记载,圆瑛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对儒家经典了如指掌,儒学文化功底十分深厚。他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古文化根基来诠释博大精深的佛家经典,善于援引四书五经中的章句来论说佛教义理,把“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慎独”等等融入佛教。用儒学知识缝合佛儒之间互相竞争和排斥的两面,确是援儒论佛的高手。
圆瑛倡导“佛儒会通”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佛教应对变局、融入社会、获得更大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近现代中国佛教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至灭绝,必须向社会现实靠拢,从丛林走向人间,使佛教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在这个过程中,佛家除了接受近代科学主义的洗礼之外,也不断地从传统儒学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佛学的入世转向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烙印。民国时期的弘一、圆瑛、虚云等高僧,被现今的一些研究者称为“老派高僧”,以区别于以太虚为首的“新派”僧人。除弘一法师外,这些高僧没有系统接受过西方学术训练和科学思维的洗礼,但都生活在一个普遍崇尚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平等意识的时代里,与时代风潮息息相通。“这些高僧大德及其数以千万计的追随者的学修实践,向人类证明了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具有的永恒价值。”
佛教在与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文化的相互关系中,以与儒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此中除了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外,还由于佛教与儒学在思维模式、思想内容、理论旨趣等方面既有许多殊异处,又有不少共同点。这种情况决定了二者一经接触、碰撞,便出现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相互融摄。作为结果,一方面,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学在思维模式、修养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东传之佛教在中国传统的学术氛围中也逐渐被儒学化。对此,圆瑛等佛教思想家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同时,儒家知识分子大多“以己意进退佛说”,通过对佛学的批判与改造来完成自己的思想建构。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的确,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经世派大儒,还是梁漱溟、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与佛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客观现实,为圆瑛倡导“佛儒会通”提供了充分依据,也为“佛儒会通”的实现创造了必备条件。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