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陈红兵:生活禅的思想渊源

2011年05月12日 16:0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陈红兵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生活禅的思想渊源》的论文。通过生活禅在继承禅宗佛教中国化及太虚法师人间佛教之佛教现代化基础上形成。中华禅、近现代人间佛教是净慧法师生活禅的两个方面主要思想渊源。得出了生活禅思想直承六祖慧能开创的中华禅、唐代河北赵州禅、临济禅,以及近现代虚云和尚的禅宗思想;而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赵朴初的人间佛教理念则为生活禅的提出提供了现代思想背景。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本文主要从佛教中国化的视角阐述生活禅与中国佛教的内在渊源。佛教作为外来思想文化,从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即开始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禅是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的产物。这里所说的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环境过程中,吸收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佛教思想文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是隋唐宗派佛教特别是天台、华严、禅宗。所谓佛教现代化,则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由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延伸。

净慧法师在阐述生活禅的思想渊源时,本身也非常注重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如他所突出的中国佛教历史上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道安、慧能、太虚,正是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的代表。关于慧能创立的南宗禅和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地位,我们并不陌生。而净慧法师关于道安法师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突出强调的也首先是道安法师最早使外来佛教从僧团制度、经典流传到教理教义适应了中国国情。

净慧法师在肯定印度佛教基本理念和修行原则对生活禅的基础地位的同时,着重阐发了生活禅与中国化佛教的内在关联。这主要体现在,他在相关论述和开示中,集中阐述了慧能、赵州、临济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净慧法师有时称之为“中华禅”或“祖师禅”)、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突出生活禅与中华禅、与人间佛教的内在关联,强调生活禅对中华禅、人间佛教直指人心、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等中国佛教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他在《佛法·生活禅·夏令营》的讲话中明确肯定“'生活禅'来源于祖师禅的精神和‘人间佛教'的思想”。 

一、中华禅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经虚云和尚上承禅宗法脉,很自然地,其生活禅与慧能开创的南宗禅一脉相承。又由于净慧法师特殊的因缘,在其人生的重要阶段驻锡河北正定县临济寺、赵州柏林禅寺,因此,在阐发生活禅理念和修行方式过程中,对赵州禅师、临济禅师的禅宗精神多所阐发。同时,虚云和尚作为净慧法师的业师,其禅学思想对生活禅有直接的影响。

1、慧能禅与生活禅

关于禅宗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曾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从佛教中国化的视角看,慧能禅的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佛性理解为人内在的本心、本性,将成佛理解为人自身的自性自度、自我解脱,突出了人本精神。

二是在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基础上,将繁琐的修行简易化、平民化;又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将修行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将佛教的出世修行与入世生活有机统一起来。

净慧法师同样肯定了慧能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他说,“如果说中国佛教之所以有别于印度佛教,其主要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的话,那么,以慧能思想为代表的禅宗便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 

净慧法师在《试论慧能思想的特色》一文中对慧能禅学思想体系作了深刻论述。净慧法师认为慧能禅学思想的核心是顿悟自性,见性成佛,并由此肯定慧能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主体的高度自我觉悟及其透过迷情而显示的无限能动作用,突出了慧能禅的人本精神。该文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慧能禅学思想体系:“如果说’菩提自性'说是慧能禅学思想的本体论观点,那么‘顿悟’说就是他的实践论观点;而‘顿悟’说又以‘般若观照’为核心,进而形成了他的禅学思想的认识论观点。”文中具体阐述了慧能禅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纲领,认为“三无”思想为人们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提供了标尺,是慧能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在《〈六祖坛经〉与生活禅》一文中,净慧法师则突出了生活禅与慧能禅的内在关联。在这篇文章中,净慧法师首先向听众推荐了《坛经》中最能体现慧能禅特色的两篇《无相颂》:一是“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六祖法宝坛经》)这篇《无相颂》主要是从明心见性出发阐明修心的法则。净慧法师要求大家把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方便自己在生活中、修行中运用。二是“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法宝坛经》)这篇《无相颂》强调的则是修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道理。其次,这篇文章从《坛经》出世入世结合的内容出发,强调入世修行的关键是“保任”,并就此与生活禅的根本联系起来。净慧法师说,所谓保任,即“在日用云为中不失正念,在生死当中不被生死转”。而生活禅的核心也正是要求我们照管此心,即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做到身体轻安,心地明净……如此,才能真正将生活禅化。 

由上不难看出,净慧法师的相关论述不仅阐明了慧能禅的思想要点,而且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突出了慧能禅明心见性以及出世与入世相结合的思想特色,揭示了生活禅与慧能禅的思想渊源。

2、赵州禅、临济禅与生活禅

赵州禅师与临济禅师唐末同在河北弘扬禅法。临济禅师开创的临济宗作为禅宗五家七宗当中影响最为深远;赵州禅师虽然没有开创对后世有影响的宗派,但《赵州禅师语录》 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曾被誉为“禅宗语录之王”,铃木大拙评价最高的也是《赵州录》,认为它不仅具有与《临济录》同样生动的禅的知见,而且鲜明地表现了禅宗慈悲的一面。 

净慧法师在临济寺住持时间较短,而生活禅理念则是之后住持赵州柏林禅寺时提出和倡导的。净慧法师也系统地阐述了赵州禅的思想特色及其对生活禅的意义。因此,关于赵州禅、临济禅与生活禅的关系,我们主要以赵州禅的阐述为主。

赵州禅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一是“本分事接人”的禅风。所谓“本分事”实际上即是禅宗修行的宗旨“明心见性”,而“本分事接人”则是指区别于传统讲经说法的接引学人的方式。

二是“平常心是道”的理念。赵州禅师“平常心是道”理念是对马祖-南泉一系禅宗宗旨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无杂用心”的修行方式。

四是主体担当精神。赵州禅师对主体性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救自悟自修的自主性。所谓“自悟”就是“顿悟自性”,“自修”就是时时处处用功修行、“淘洗”习气,“自救”也就是自我解脱。

净慧法师经常提到赵州禅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禅宗的影响,并在《赵州禅的特色》一文中对赵州禅的思想内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净慧法师将赵州禅的特色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他从南泉普愿那儿继承了‘平常心是道'的观点,这是赵州禅的第一个特色;二是’本分事接人',这是赵州禅的第二个特色。平常心是道和本分事接人,应该说是赵州禅最具普遍意义的两大特色。”在阐述“平常心是道”的内涵时,净慧法师突出了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将“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阐释为“朗月孤圆”的境界,“这个'朗月孤圆'的境界就是平常心。”在说到“本分事接人”时,强调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事,同时也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净慧法师接着从“赵州关”、“赵州桥”两则公案阐明赵州禅的第三和第四个特征。

在阐述赵州禅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净慧法师将赵州禅的特色与生活禅联系起来,强调生活禅所倡导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根本宗旨,“就是从赵州和尚的‘无门关’和‘赵州桥'那儿来的。”其中,“觉悟人生”是大智慧,“奉献人生”是大慈悲。“这八个字是对菩萨精神的现代诠释,是对悲智双运的通俗理解。” 净慧法师强调“赵州禅师,在所有禅师中,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把禅紧密地同生活融为一体” ,也相应地突出了生活禅与赵州禅之间的内在关联。

临济禅师的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继承了黄蘗禅师的“即心即佛”思想,突出了“本源清净心”的中心地位。

净慧法师对临济禅师语录非常熟悉,但较少专门论及临济禅师的思想,在数次开示中一般是将临济禅师与赵州禅师并举,强调临济禅师偏重于禅宗“智慧”的一面,赵州禅师偏重于佛教“慈悲”的一面。在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中,净慧法师曾讲到临济禅师的传法偈:“临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突出的也是智慧观照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 

3、虚云和尚禅学思想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从虚云和尚学习禅法十载,其禅学思想许多方面直承虚云和尚。因此,阐述生活禅的思想渊源,不能不论及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虚云和尚禅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慧能开创的中华禅的基本思想内涵,对五家七宗的禅法有继承和融合。另一方面又适应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及近代佛教状况对禅学思想作了进一步开展。

首先,虚云和尚继承了中华禅强调的明心见性宗旨。

其次,虚云和尚在禅法上继承发展了临济宗、曹洞宗的禅法特点。

第三,虚云和尚继承发展了禅宗将修行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传统。

第四,针对明清以来佛教界戒律废弛状态,虚云和尚非常强调戒律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强调“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虚云和尚每住持一处寺庙,必从严守戒律入手,整肃僧纪。虚云和尚从修复祝圣寺开始,一直到他圆寂,每年春天都依例开坛传戒,几乎没有间断过。

第五,根据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禅净合流趋势,虚云和尚对禅宗和净土也作了相应会通。 

净慧法师曾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虚云和尚开示录》,主编《虚云和尚全集》,撰有《虚云和尚行业记》、《虚云和尚的禅风》等文。

此外,净慧法师在提出生活禅理念过程中,曾受到台湾耕云先生安祥禅的启发。《禅》刊创办后,多次介绍和发表有关安祥禅的文章,并且印行了耕云《安祥集》等著作。

净慧法师生活禅思想是对中华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关于生活禅与中华禅的关系,净慧法师曾说:“生活禅是传统中华禅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传统的中华禅是佛教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求人们立足现实的人生,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和解脱。生活禅继承了这一精神,同时又集合现代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强调'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这段话对于我们总体把握生活禅与中华禅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间佛教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从佛教发展应契理契机的原则出发,强调佛教今天的发展应契合现代人的根性,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实现佛教的现代化。并从佛教的现代化视角,肯定太虚法师高扬“人间佛教”理论,成就了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大事因缘,为今天佛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其倡导的生活禅也正是遵循人间佛教的发展趋势,促进禅宗的现代化。此外,净慧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与赵朴初共事多年,其生活禅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影响。

(一)太虚法师人间佛教与生活禅

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是针对明清以来佛教不关心现实社会、现实人生,已演变成一种“超亡送死”之教的弊端提出来的。太虚法师人间佛教在早年也称“人生佛教”,关注现实社会人生是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

首先,太虚法师突出人生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通过完善人格修行成佛。

其次,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是适应时代需要提出来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佛教的现代化。

第三,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倡导建设人间净土。

第四,太虚法师倡导佛教弟子不仅仅应当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而且要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将佛教的道德精神贯彻其中,以“从发扬佛学以昌明中国文化”、“适用时代趋向以改造人类思想”、“改正人类行为以转善国际形势”、“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华民国”为佛教的目标。

净慧法师在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期间,参与主持新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工作。在中国佛教发展导向上,净慧法师肯定太虚法师开创的人间佛教道路,吸收融合了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净慧法师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肯定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内在关联,认为“'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本思想。我们提出'生活禅'、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围绕人间佛教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实践的方法以及与社会沟通适应的方式。” 净慧法师还曾撰《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一文。文章在简要阐述佛陀的生平、相关经论后肯定:“人间佛教思想具有重视人生和以人为中心两方面的意义,突出地体现了佛法济世利人的积极精神,是全部佛法的精髓之所在。” 净慧法师在文中着重强调了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将佛法与世间相结合的思想特征。肯定太虚法师人生佛教思想“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主张修学佛法者应该发扬佛教切合人生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极投身改善世间、净化人生的善业,使佛教与世间打成一片。” 同时,净慧法师在阐述佛教现代化思想过程中所强调的“发扬人本的佛教、社会的佛教、世界的佛教的精神,充实、丰富人间佛教的内涵” 的思想,则是对太虚法师关于人生佛教的“三大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赵朴初人间佛教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在任佛教协会副会长时,与赵朴初共事多年,其生活禅思想中关于人间佛教的发展趋向、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内容曾受到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影响。

净慧法师生活禅思想是与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相应的。特别是其中体现的倡导佛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

太虚法师等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佛教的现代化,是对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人间佛教思想抛弃了明清以来佛教偏重于死后、追求来世福报的旧观念,转而关注现世社会人生,强调参与救国救世的现世事业,是对禅宗“即世间求解脱”之入世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突出地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禅宗“即世间求解脱”观念主要还是以解脱为目标,而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则将参与救国救世事业作为其佛教思想的主题,以改良社会、利益人群、建设人间净土为目标,将关注现世作为佛教的真义;其二,禅宗所关注的世间还主要是运水搬柴、治生产业之平常日用,人间佛教关注的世间事业则是关乎救国救世的社会治理实践。因此,在佛教与世间的关系上,人间佛教思想的重心更进一步将向现实社会人生位移。

近现代人间佛教对净慧法师生活禅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进一步关注方面。如净慧法师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中心思想,在继承禅宗明心见性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生的中心地位,强调明心见性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在修行与现实人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不仅继承了传统禅宗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的内容,而且突出了佛教修行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如强调“运用禅的方法解除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将佛法修行的意义理解为“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优化和提升” 等等。

不过,总体而言,中华禅和人间佛教作为生活禅的思想渊源,对生活禅的影响又有所不同。首先,生活禅与中华禅一脉相承,中华禅是生活禅的直接思想渊源。这主要体现在,生活禅所说的“禅”从本质上说就是慧能开创的祖师禅。

其次,净慧法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吸收融合,主要是从佛教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言,其所理解的人间佛教与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净慧法师突出的佛教现代化主要还是突出的适应现代人的根机,充分运用现代文化功能弘扬佛教,其关注的主题是保持佛教、弘传佛教。关于佛教在和谐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方面,偏重于揭示传统佛教道德伦理观念、净化人心追求本身在公民道德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意义。净慧法师在弘扬生活禅方面突出举措是自1992年以来坚持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而面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关注的一个重点是将弘传佛教的使命寄希望于青年:“佛教未来是我们青年人的,无论是出家二众,还是在家二众,都要承担未来的弘法重任,未来的佛教使命就寄托在青年佛子身上。” 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禅风主要继承了虚云和尚尽力延续佛教慧命的理念。这在净慧法师将很大精力放在恢复临济禅寺、柏林禅寺、四祖寺、老祖寺道场上也有充分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太虚法师倡导积极参与现实社会人生事业的倾向还是有差别的。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领栓] 标签:生活禅 思想 陈红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