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唐忠毛:略论“生活禅”的修持次第及其心理调适功能

2011年05月12日 15:4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唐忠毛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唐忠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唐忠毛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略论“生活禅”的修持次第及其心理调适功能》的论文。通过对“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既是“生活禅”的宗旨探索,试就“生活禅”的次第及其心调适之初机作一浅说。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生活禅”是净慧法师根据时代特点与自己甚深的禅修体悟而阐发的一种契合当代众生实际与当代社会生活特点的禅法。净慧法师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

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关于“生活禅”的主旨,净慧法师将其概括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由此可见,“生活禅”这种修行理念,就是有感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契理契机地对传统禅宗的继承与发展。此外,生活禅还将人间佛教精神作为自己的发展道路,强调禅者的内在觉悟与外在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充分体现“生活禅”的人间性向度与社会关怀理念。

一、生活禅的修持次第略说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不仅概括了“生活禅”的主旨,也表明了生活禅的基本修持次第。首先,“觉悟人生”——即禅修者个体的觉悟,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方能真正“自觉自愿”地“奉献人生”。 应该说,“觉悟人生”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传统儒道以及西方各大宗教都提出过各具特色的通达“觉悟人生”的理论与方法。“生活禅”就是通过“禅”来“觉悟人生”,这是其自身的根本特征。不仅如此,“生活禅”也通过“禅修实践”来体现其人间佛教的模式与特色。当代人间佛教形式是多元化的,其中不少是以“佛教文化”与“佛教慈善”来作为其人间化的的重要入手形式,而“生活禅”则强调以“禅”来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生活禅”在其禅法包容性的基础上,还体现了一定的修持次第。净慧法师把“生活禅”归纳成四个根本,并认为四者是一个整体,这四个根本是: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是生活禅。从净慧法师对生活禅的四个根本概括来看,生活禅是有一定的次第:菩提心是发心与发愿,般若见是见地与理解,息道观是入门的基础方法,生活禅是工夫与境界。菩提心发起来以后,关键就是要付诸行动与实践,并且在般若空观的主导下切实可行地从一些基本方法入门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活禅的境界,实现生活禅的美妙体验。生活禅的这样一种方法也体现了“化德性为实践、化理论与方法”,从而在当下生活中“知行合一”、“解行相应”。由此可见,生活禅不仅倡导禅教融合,而且将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以及慧能南宗“顿法”与“渐修”汇通起来,既重视入门的方便次第,同时也承认在理之顿悟基础上的事之渐修。

当然,生活禅不止于“觉悟人生”,还追求“奉献人生”,并最终实现“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相统一。“觉悟人生”表明禅者的个体觉悟是“生活禅”的基础与关键,“奉献人生”表明“生活禅”最终要由个体的觉悟迈向社会责任的承担,从而将禅者的心灵的安顿与社会责任的人间关怀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又是实现在当下的具体生活之中。此一次第之阶梯,也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实践”的过程。

在生活禅看来,嫁接个人觉悟与社会责任,仍在于当下生活的实践之中,这也是生活禅的修持次第的关键所在。觉悟人生需要“实证”,奉献社会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从当下做起,从具体的小事做起。而在知行合一的“禅生活”的境界中,奉献社会是自觉自愿的,同时也是合于禅道的,此一整体构成了生活禅的丰富内涵与整体次第观。

二、生活禅的心理调适之初机

上文略述了“生活禅”的次第,而在诸般次第之中,如何解决行禅众生的种种当下的烦恼与心理问题乃是生活禅的初机。事实上,生活禅在其基本次第上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治疗功能。生活禅的心理调试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直面“当下”生活的根本态度

“生活禅”继承了禅宗的直面担当的精神,强调真正的禅修必须具有直面当下、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态度,体现了“不断烦恼而证涅槃,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的大乘禅法思想,进而行禅于生活、行禅于当下具体事务之中。

生活禅的心理治疗功能,就在于将禅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在每一个日常行为与事务中实现身心的统一与融合,从而在“当下”实现心灵的愈合。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我们把自我放进去并与之融为一体,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当下”的禅修体验 ,也是自我获得和谐的一种状态。

生活禅之所关注当下,直面当下,那是因为只有在“当下”、“此在”(here and now)中,“身”与“心”才能真正处于“和谐”与“非反思状态”,这是对治心理困境的有效之方。

生活禅的直面当下的态度与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心理疗法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学治疗方法与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生活实际,也就是对“存在”本身的遗忘与漠视。因此,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直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自我疏离以及意义感的丧失。

(二)“四念处”与生活禅的日常修持

如前文所述,“生活禅”不仅倡导禅教融合,而且将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以及慧能南宗“顿法”与“渐修”汇通起来,既重视入门的方便次第,同时也承认在理之顿悟基础上的事之渐修。就个体生活的构成而言,日常生活中个体面对的就是刹那生灭的“受、想、行、识”,因此“四念处”与生活禅的日常修持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生活禅重视对身体状态的觉察与体验,非常注重身体所对应的心理状态,并有意识地来调整身体的状态。此外,一些小乘禅法也非常注意心理调适的针对性,这也应该成为生活禅的重要入门途径。

三、从心理调适到智慧觉悟

如果说心理调适功能只是“生活禅”的初机,那么“智慧觉悟”则是其追求的高级境界。“生活禅”毕竟是慧能一系大乘般若禅法的忠实继承者,因此注重智慧觉悟与自性呈现,是生活禅的最根本与核心所在。何为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净慧法师说,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也就会迷信,会走错路。般若是一切修行的导航,如同一个行路人的眼睛。在大乘佛教的禅修方法中,非常重视“般若慧观”的重要性,即运用佛教的般若智慧,来直接顿悟(觉悟)心理困境的虚妄性。如果将人的种种心理困境比作纠结的绳索,“般若慧观”就是直接觉悟到如绳索纠结般的心理困境本身就是虚妄的——它本是由各种条件的缘起而构成的,而一但这些条件变化了,则困境也就消失了;因此,“纠结”本身不需要用外力来疏解它就在自我意识里消解了——这也就是中国禅宗慧能南宗禅时提倡“无念”、“无相”、“无住”。

“生活禅”毫无疑问也继承了中国禅宗“顿悟”心法,净慧法师也曾指出:“一切无奈和烦恼都是来自于我心。” “生死与涅架是不二的,无限与有限是不二的,烦恼与菩提之间,其中隔了些什么呢?隔了一些无明,即分别心。你如果当下超越了就能实现。”“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如果当下就超越二元对立,解脱。若做到无分别,即是无相,即是解脱。佛教徒最终的目标是解脱、成佛、涅槃。因此,生活禅之解脱主要是指对烦恼的超越、对世间的超越、对生死的超越。

当然,“生活禅”不止于自我觉悟本身,而是发挥大乘菩萨道精神,通过慈悲观与心量的开启来实现“奉献人生”,获得与社会的融合。大乘菩萨道提倡普度众生的理念,事实也就是强调“服务他人”的精神。菩萨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智慧,其中“布施”放在首位,简单说“布施”就是给予他人帮助——包括“法布施”与“财布施”。为了实现大乘菩萨道的服务与奉献精神,它特别强调“慈悲观”,“慈悲”与“智慧”被称为是佛教的“两足尊”,所谓“悲智双运”是也。“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观”要体察世间万物一体的联系,觉悟世界上的丑陋缺失、以及他人与自己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生起救助与同情之心。事实上,“慈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大爱”,她是觉悟“无我”与“平等”的内在力量。从心理学上来说,“慈悲”有助于摧毁“我执”与对他者的漠视,而一旦“我执”被摧毁以后其产生的心理能量就如同核爆炸一样强大。当我们无私、为公、为广大的他者着想的时候,心量就被打开了,当然在“我执”状态下的种种不良心理状态也都随之消除了。“慈悲”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感模式。从心理学上看,情感是一个人行为的必要准备,是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为人的自我组织提供最原始却又是最直接的动力。因此,个体应对模式的背后一定存在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情感支持系统,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安全或胜任等积极情绪的话,他就很难产生或保持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积极应对模式。现代人的身心疾病又很大的部分来自不能与人群和睦相处,来自人际关系的隔膜。因此,“生活禅”倡导的“奉献人生”既有助于现代人在社会系统中实现心理健康与和谐共处,同时她还能够帮助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现实自己更大的理想与更大的自我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领栓] 标签:生活禅 唐忠毛 心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