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昙影法师之二谛思想略探

2011年01月24日 16:4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源正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昙影法师之二谛思想略探

——兼论“二谛是教”非始于摄山学派

编者按:在三论学派八位贤哲中,昙影法师是最受三论学派的集大成者吉藏法师推崇的,昙影作为传承“关河旧说”的重要一员,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三论学者。本文作者认为探讨昙影法师的二谛思想,对于追溯后世摄山学派的主张——“二谛是教”的思想渊源,尤为重要。本文经七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评审,被评选为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美文征集获奖作品。现摘录部分与广大网友分享。

中国三论学派之鼻祖鸠摩罗什法师,其门人有三千之众,秀杰之士为数颇多,后世有“四圣八俊”或云“十哲”之说。八哲的名字最早见于《高僧传》,但未加“八哲”的“标签”。《高僧传》卷三云:“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在这八位贤哲中,除了僧睿、僧肇外,还有昙影法师。

昙影法师“亲承什公音旨”注释《中论》,什公赞誉彼为“传吾业者”。昙影作为传承“关河旧说”的重要一员,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三论学者;他的著作为吉藏法师多次称引。探讨他的二谛思想,对于追溯后世摄山学派的主张——“二谛是教”的思想渊源,尤为重要。而迄今,关于昙影法师的研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5 因而本文不揣浅陋,将昙影法师的二谛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解读;并根据论述的需要对“二谛是教”说的源流进行了略微的梳理。

一、昙影法师其人

昙影的生卒年、出生地皆不详,《高僧传•晋长安释昙影》卷六但说法师“或云北人,不知何许郡县”; 卒于东晋义熙年间,在世年岁为七十载。其性格特征: 性虚靖,不甚交游,而安贫志学,举止详审。过似淹迟,而神气骏捷,志与形反。 

这几句话给出的印象是:昙影法师性格偏于虚静,形貌看似“淹迟”,但“神气骏捷”,而且“举止详审”,是一位“安贫志学”之士。罗什法师称赞昙影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

昙影法师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关中,慧皎《高僧传》直接称“晋长安释昙影。”又云:“融、恒、影、肇,德重关中。”昙影法师先于罗什进入长安,后参与什公主持下的长安法会,成为什公门下的重要弟子。

二、昙影法师的著作

昙影法师在佛教义学上的研习,大致有两个阶段:一是在进入关中之前。《高僧传》云:“释昙影……能讲《正法华经》及《光赞波若》。每法轮一转辄道俗千数。”二是进入长安后,参与什公的译场,成为其中很出色的一员。

法师入住长安之后,义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对佛教典籍的注疏。《高僧传》卷第六记载有三事:一、因初译的《成实论》文“支离”而将其整理“结为五番”;二、著《法华义疏》四卷;三、注《中论》,卷数不详。《东域传灯目录》记云:“《中观论疏》二卷。”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记有一卷。(据吉藏《中观论疏》中引用昙影《疏》的文字内容来看,两卷的可能性大些。)10如今传世的,只有一篇完整的《中论序》,和注释《中论》的少许片段。昙影法师的二谛思想即见于此《中论序》。

三、昙影法师的二谛思想略述

据现存的资料看,昙影法师虽然兼习《法华》等学,但是其学说的重点属于般若学,应该没有太多的疑问。法师早年研习《光赞》,入关后的学习仍然以般若学为主,《法华》只是兼习。唐•慧详《弘赞法华传》评价说,《法华》不是昙影的“专业”。

(一)明如来施设教法,为趣“无相”

在昙影法师的理解中,佛法的宗旨在于《般若》所谈的“无相”,无论是佛陀的言教,还是实际的修证, 都应以此为宗。其特点是“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屏弃能、所两者的相对待,以“无心之妙慧”来契证“无相之虚宗”;吉藏法师将此解释为“无境智”。在这里,一切言辞的表达、逻辑的辨析都是苍白无力的,它们只是为了得到“鱼”而施设的“筌”;“得鱼而忘筌”才是实质。“无相”、“无境智”就是“空”,也是三论学的“无所得”,即所谓离言绝相之境界。这“无相”之境,要如何趣入呢?

(二)明龙树会通二谛,为破“迷教”

般若之“无相”,昙影法师又称作“悕玄之质”,以此来比喻般若“无相”之境:幽远深不可测,不同于平常的见闻觉知。为了众生能够有效地趣入“无相”,释迦如来以方便慧演说了空、有二种教法。所谓:如来始逮真觉,应物接麁,启之以有;后为大乘乃说空法,化适当时,所悟不二。

空、有二教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设立的方便,所以说是“应物接麁”。通过设立此二种教达到了“化适当时”,令众生觉悟“不二”的目的。“不二”即是非空非有之理。这空、有二教本是一味的佛法,旨在令众生藉“空、有”教,“悟不二”理。不幸的是,末世众生因不理解如来的设教之意,偏执“相说”之“有”而误认为真实,“睹空教便谓罪福俱泯”。龙树菩萨以此因缘,所以造《中论》“以折中”空、有二教,对治众生因迷“空、有”而生起的过失。最终藉“会通二谛”来阐明佛陀说法的本意,令众生“悟不二”理。

(三)明昙影法师之“二谛是教”说

1.就昙影《中论序》以明

前面提到佛说空、有二教,为令众生悟不二之理。因众生迷失空、有二教,龙树“作《论》以折中”。所谓“无言不穷,无法不尽”,含摄如来一代宣说的所有教法,概而言之,不外乎空有二教。昙影《中论序》云:

时有大士厥号龙树,爰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隆遗教,故作《论》以折中。其立论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不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

在这段文字中,隐含了昙影法师一个很重要的理解:“二谛是教”。虽然不是明确地提出这一见解,但透过对《序》中文意的贯通,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龙树作《中论》折中空、有二教,正好与下句的“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对应起来。显然昙影认为龙树“会通”的就是空、有二教。若再结合着“化适当时,所悟不二”这句话来理解,意思就更加清楚了。“教” 是空、有教,“理”是不二理。众生因迷执,于空、有教生二见,失“不二”理;龙树为纠正众生的这种迷失而作《中论》。《中论》的旨归在于“会通二谛”,匡正众生的迷失,阐明如来设教的本意,“所悟”仍是“不二”。“二谛”不过龙树在“教”与“理”之间架设的一道桥梁,帮助“有困难的行人”顺利通向“不二”之理。在这一意义上,二谛只能是“教”。

2.就吉藏的注疏以明

前面提到吉藏法师在其著作中,多处正面引述昙影的《中论疏》和《中论序》,对于昙影“二谛”义的引的不足之处,如《观因缘品》破斥“四缘”有七偈,青目将其分为“总破”和“别破”;昙影不满意这种分法,认为:“龙树论意无总别破,但前四偈破因缘,后三偈破三缘。”三论学派的集大成者吉藏对此很是赞同。《中观论疏》卷三云:“影师云:青目勇于取类,劣于寻文。今捡《智度论》,应如影师所说。”(见《大正藏》42册,0048页,中。)吉藏称:“昙影法师注《中论》,亲承什公音旨。”足见吉藏对昙影法师及其《中论疏》的推崇。昙影法师在其《中论疏》中共有“四处叙青目之失”,这只是其中之一。

(四)明“二谛”义——“有无”之会通

众生因“迷教”致使“有无交兴,生灭迭争,断常诸边,纷然竞起”。这里的“有无”、“生灭”、“断常”就是众生因不能正确理解“空、有”教,执着于“有”“无”而生真实想所衍生出来的过患。龙树以“会通二谛”来对治“有、无”等过患,还原“空、有”教法的本来意义。昙影法师在其《中论序》中对于“二谛”义是这样描述的:

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 虽无而有,则不滞于无。不滞于无,则断灭见息;不存于有,则常等氷消。

所谓“会通”,就“有、无”而言,有两层意思:一、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者相即无碍。二、不累于有,不滞于无;非有非无,即是不二之理。

“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就字面上看,上下句间似不存在逻辑关系,很难由上句推导出下句。这一原因只能归结为三论学的用语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解析这句话,可行的途径就是从文句所诠表的内容入手。真谛谈“无”否定世俗“有”的实在性,但不妨承认“有”的幻化性;俗谛说“有”否定胜义“无”的实在性,但不妨承认“无”的虚幻性。因此得出如下结论:一、“有”与“无”皆是虚幻不实的,彼此间的“会通”就能够成立;二、真俗之“有”“无”是对虚妄分别执为实在之“有无”的否定,换一种表达就是“非有非无”;三、否定“有无”,目的在于令众生跳出实有、实无的“滞”和“累”,证悟“不二”, 也就是“无相”。这是如来设教的本意。

透过对《中论序》中“二谛”义的解析,进一步证实了昙影法师持有的观点:二谛是教。

四、兼明“二谛是教”说,非始于摄山一系

(一)摄山一系的二谛主张

由上面的论述看来,“二谛是教”的说法,并非始于摄山三论学派,至少可以上溯至昙影法师。吉藏法师在其《二谛义》等著作中,说僧朗以来“并明二谛是教”,这应该是摄山学派一致的看法。

(二)摄山之前,昙影之后的二谛义

顺着时间向上追溯。摄山僧朗之前是否有人主张“二谛是教”呢?吉藏《大乘玄论》卷一中说:若依广州大亮法师,定以言教为谛。

吉藏对大亮的见解颇不以为然,认为大亮所言未得二谛的真义。

大亮所言与摄山诸师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个“定”字。大亮执“言教为谛”为定说,摄山诸师则是方便立教,“对缘假说”。这正是摄山学派发挥龙树“立破善巧”之精神的体现。二者在二谛学说的建构上是否存在着关系,很难判断。大亮法师在刘宋大明年间(457—464),由广州返回京师建康,卒于泰始年间(465— 471);高丽僧朗则是在齐建武(494~498)年间来到江南,开创了摄山学派。二人不曾谋面。

在摄山学派建立之前,另有两位弘扬“二谛”义的三论学者:大亮的弟子智林法师和《三宗论》的作者周颙。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三宗论》得到很好的流通,为三论学在南方的弘传打开了局面。

昙影法师“性虚靖”、“安贫志学”,被什公赞誉为“传吾业者”。法师的般若学思想虽不得见其全貌,然藉由《中论序》之“二谛”义,也可窥得一斑。

会通“有无二谛”是昙影对《中论》“要归”的总结;“折中”空、有,是对“迷教”之过失的纠正。如来说空说有,皆为“化适当时,所悟不二”,这是如来说法的本意。理唯不二,教有多门;二谛就是教门,这是昙影在《中论序》中表现出的思想。

“兼明‘二谛是教’说,非始于摄山一系”一节,根据的现有的资料,理清了三论学之“二谛”义发展的一个大概脉络。昙影法师应当为“二谛是教”的思想渊源,继之有广州大亮法师,其次才是摄山学派的诸师。

印顺法师认为大亮是三论大乘的先驱:“宋北多宝寺的道亮(广州大亮),他是从关河来的,他弘扬“二谛是教”的思想,是三论学初弘的要义之一。他的弟子智琳,是高昌人。他自己说年轻的时侯,曾在关中学过肇公假名空的思想。师资二人,在三论的勃兴上,有着很大功绩。

[责任编辑:邢彦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