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古老白塔矗千年:浙江杭州闸口白塔

2011年05月18日 13:02
来源:《玉皇山南话沧桑》 作者:方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杭州闸口白塔(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杭州众多的古迹中,白塔的建筑年代,最为模糊。

《杭州佛教史》说:“白塔位于闸口白塔岭上,建于五代吴越王钱弘佐即位(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即公元941年)前后”。《杭州历史丛编之三•吴越首府杭州》说:“钱弘俶统治时期建造的楼阁式塔,现存杭州的典型实例,有闸口的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白塔前的立碑说:白塔“建于五代吴越末期”。

早在1945年,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也说到白塔的年代。梁先生是从白塔的艺术风格来论证建筑的,无意对年代加以考证,他说:“诸塔(白塔与灵隐双塔)建造年代,就其形制及文献资料推测,当为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重拓灵隐寺时所建,实北宋一朝最古之建筑也。”梁先生用的是“推测”一词。

白塔建筑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说法,都是吴越国,前后相差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纵观历史,也是能从中看出白塔的背景。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凤凰山脚下的吴越王宫失火,先是从丽春院烧起,借了东风,呼啦啦烧遍了整个玉皇山南。第二代吴越王钱元瓘,这位身经百战的“天下兵马元帅”,为大火受惊,发“狂疾”而死,他的第六个儿子钱弘佐继位。

“业不过三代”,这虽然是市井的说法,但到了这个时候,奉佛教为国旨的钱弘佐也肯定会考虑到向菩萨祈福的。现存于慈云岭上的精美的摩崖石龛像,就是钱弘佐即位后筑的。这一种祈福,是为了一个王朝的安危。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北宋。这之前的“五代”,史称“篡弑相寻”。“篡弑”是什么?就是臣杀君,夺取皇权。赵匡胤用了“黄袍加身”的计谋,夺取了后周的江山,从封建的正统说,应该天人共诛。而当时的吴越王钱弘俶却派遣使者,备重礼前往汴梁祝贺。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弘殷,钱弘俶认为自己的名字“犯”了“上”,立即昭示天下,去“弘”改为钱俶。宫内所有的金银器皿、绢缣服饰,都从“王制”改为了“官制”。大宋“臣子”的用心,真的可谓良苦。

在这个时期钱弘俶建筑白塔,应该是祈求天下安宁的。当然,也有镇压江潮的可能,毕竟这里是进入杭州的要津,年年有大潮吞噬船客的灾难发生。这也是为百姓消灾,而不是某些人让政绩流芳百世的想法。也许,将我们的视线停留在这一种当时人对动荡时局的彷徨与抉择的上面,更能得到历史给予我们的思索与滋养。至于后人将白塔作为对江船的导航,或者对江神的祭拜,那是白塔的第二功能。

白塔,坐落在中河人江口的西侧,也就是早先的闸口火车站,现在的闸口货栈位置,古地名“龙山”。此塔耸立在一个约6米高的小山包上,紧挨着纵横交错的铁轨,一度饱受烟熏火燎。现在,经过此地不多的列车,已被内燃机车所替代;白塔的小山包,也被铁栅保护,铁栅内树木参天,鸟鸣雀跃。

白塔离钱塘江堤很近,约60余米。有文字说,白塔原来是筑在江中的。从一千余年的沧桑变迁来看,江水退去50米完全可能。“白塔岭”,从这一个老杭州人的传统说法中也可以推测,原来的白塔,是筑在这一个“岭”上的,而不像现在这么低矮。后来叫讹了,“白塔岭”成了这一带地名的泛指。连民国的杭州市地图上,都将“白塔岭”标成了闸口的地名。

如果忽略了复兴大道的人为高度,从江滩地标算起,那么,白塔所在的这个“山包”,完全称得上“岭”。试想,一千多年以前,这“岭”是有可能立在江中的。塔的建造,有可能是在退潮期间进行的;也有可能是利用了潮水的涨退,将建筑石料送上“岭”去的。

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主政杭州的范仲淹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这中间的“江上寺”三个字,也可说明当时的白塔寺,依了白塔岭,是在江上的。那时候,钱塘江上游的上八府士民,顺了钱塘江各条山涧溪流,八方而来,在白塔岭下进了茆山河(如今中河的上游至入江口处,后也称茅山河),才络绎登岸。

范仲淹后的一百年,白塔基本上与陆地相连了,也有了连接白塔与江岸,或者横跨茆山河的桥。有诗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据说这诗是写在白塔寺粉墙上的;也许,是粘在塔基上的帖子。当时,白塔下的茆山河口岸,应该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船埠,它的规模,不亚于后来因钱江渡口的转移而产生的南星桥商埠与望江门直街。它的灯红酒绿,足以使登岸的上八府有识之士生出北地沦陷的切肤之痛。

直到清时,白塔也远比现在要受人追捧。有一张晚清时期的白塔照片,白塔的周边没有现在茂盛的树丛,有香客两人,长袍裹发,斜挎经袋,正在诵读塔基上的经文或者诸如“白塔桥边卖地经”的涂鸦。从打扮上看,应该是刚上码头的风尘仆仆的上八府人。照片中,塔西面的白塔寺仍在,广宇低阁,粉墙重檐。寺宇的屋顶,远远低于白塔的基地,方位大约在现在的闸口铁路卫生所一带。照片所摄的时间,应该是在1905年10月以前,这时候,杭州最早的铁路——江墅线还没有在白塔附近开工。

对于白塔的外貌,有过很多的介绍文字。如同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一类的专业性文字,也见诸众多的书中。依照梁思成先生的说法,这一座完全由白石筑成的佛塔,是“模仿木构形制之忠实模型,就功用言,则实为塔形之经幢也”。梁先生的这一说法,不仅指出了白塔的仿木结构的特征与祈福的功用,也指出了白塔在唐宋间的建筑风格上的承前启后。

白塔,现在依然坐立在佛教所说的“九山八海”的塔基上面,塔身九层八角,九八七十二,七十二面的塔层阁檐断裂残缺,能够称得上完好无缺的,也只有三四面。但就是这三四面上,筒板瓦、戗脊、椽子、滴水、瓦当,仍然看得出仿木结构的精细。所以,要说白塔是仿木的石雕,不如说是木塔的化石更来得准确。

资料说,白塔每一层塔身的八角,都立有圆柱;每一层塔的四个正面都刻有壶门,壶门内有菩萨的立体雕像。可惜的是,圆柱已经模糊不清;一层二层壶门内的菩萨雕像都已被凿去了,剩下的只是盲人眼瞳似的空廓。而第三层以上的壶门,有残剩的雕像,也是身裂首缺,无一完整。白塔朝西的一面比朝东的一面更是风化得漫漶模糊,碎裂纵横。

白塔一旁的碑文介绍,塔高16米。这么高的塔身,矗立在一座曾经的“岭”上,经受了千年的风雨雷电,仍岿然耸立。这其中的缘由,应该是塔身的建筑技艺。据《杭州佛教史》说,“该塔用白石分段凿成,实心,每段(层)由两块拼成,上下十字错缝”。此外,依我看来,塔上铁刹,也有很大的功绩。“刹”,是梵文的音译,也就是“相轮”。它虽然是佛塔顶部的装饰,也起到避雷的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白塔 杭州 钱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